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影像醫學部部長陳震宇、神經內科主任袁瑞昱日前召開「燕子尾巴不見了,當心帕金森氏症上身」記者會。袁瑞昱說,統計顯示,台灣65歲以上長者中,每100人就有1人患帕金森氏症,目前國內約3萬人,占老年人口1至2%,好發在60至70歲族群。他指出,中腦黑質退化影響多巴胺製造,需透過影像診斷確診,觀察是否有似燕子尾巴形狀的訊號表現,消失則患病。

一名71歲陳姓婦女出現手無力,隔一年左手開始不自主抖動,原以為是五十肩或肌肉關節問題,就醫檢查頸椎沒有發現異常原因,家人疑是帕金森氏症,赴北醫附醫透過先進影像檢查才確診。

袁瑞昱指出,帕金森氏症患者在發病初期常以為是肌肉或關節酸痛,若沒有及時治療,會影響日常工作及生活起居,患者若能及早確診、規律服藥,就能維持一定生活品質。

袁瑞昱說,帕金森氏症是慢性中樞神經系統退化,當腦基底核及黑質細胞退化,要維持足夠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不足,則患者會有包括肢體僵硬與震顫等運動異常症狀發生。

陳震宇表示,分泌多巴胺的細胞主要在黑質的緻密部,其中有一個分泌多巴胺細胞群聚地的條狀結構「nigrosome 1」。
 

他說,正常人的影像顯示,nigrosome 1與周遭含黑色性的黑質緻密部會呈現類似燕子尾巴形狀的訊號表現圖像,又稱「燕子尾巴」,若影響的「燕子尾巴」不清楚或不見,則患帕金森氏症,透過新形影像,準確率達9成。
 

袁瑞昱指出,「動作慢、身體抖、四肢僵硬、步態不穩」是患者的症狀,可利用帕金森簡易自我評估量表先行檢測。北醫附醫引進新型超高梯度3T磁振造影儀,非侵入式、無游離輻射線的影像檢查,不用打造影劑、不用停藥就能檢查。

關鍵字:帕金森氏症 健康 醫療 亞太新聞網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