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新聞網/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日本自2011年3月11日發生地震,導致福島縣核電廠核災事件,當時台灣公告禁止日本福島、茨城、櫪木、群馬及千葉5縣生產製造的食品進口。蔡政府近日打算除福島縣外,開放日本核災4縣的食品進口。雖然政府強調比照國際標準審核。然而,核災區食品是否可以吃?民眾仍有相當大的疑慮。國內幾家平面媒體報導,今年6月,美國漁民捕獲的阿拉斯加鮭魚、加拿大白魚和太平洋鯡魚,都被發現有腫瘤和不明潰爛。專家表示,這些魚類體內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白色增生組織、腫瘤和潰爛,這些都是輻射物質感染的結果。





▲福島核災的真相,多魚種發現腫瘤潰爛。 (圖片來源:網路)

針對日本福島核災區食品是否可以進口,行政院食安辦主任許輔今昨(15日)說,目前政府第一階段方向是福島縣食品不開放,其餘千葉、茨城、櫪木、群馬等4縣除了水、嬰兒奶粉、野生水產和茶外,其餘產品都可開放。許輔強調,我國開放的考量都是比照其餘先進國家標準,其它發達先進國家不開放的食物,我國也不會開放。

放射性汙水流進太平洋 阿拉斯加鮭魚、加拿大白魚及太平洋鯡魚都發現腫瘤潰爛

根據《中國時報》報導,福島核災的起因是核電廠被海嘯襲擊,導致核反應爐爆炸,由於地球上的海洋是會流動的,被汙染的放射性汙水流進太平洋,藉由洋流帶往全世界。今年6月,美國漁民捕獲的阿拉斯加鮭魚、加拿大白魚和太平洋鯡魚,都被發現有腫瘤和不明潰爛。專家表示,這些魚類體內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白色增生組織、腫瘤和潰爛,這些都是輻射物質感染的結果。

據《聯合報》報導,台灣核子工程專家賀立維表示,輻射物對人體影響最大的莫過於「鍶90」與「銫137」,前者與鈣質成分接近,容易被骨骼吸收,引發骨癌及白血病,後者則容易引起內臟癌症,更可怕的是,輻射物質對人體的影響不是隔天就看得出來,而是長期累積在體內造成的危害。賀立維建議,發育中的孩子減少購買,既然風險還沒去除,那麼開放核災縣市食品還不是時候。

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說,環境中本來就有輻射物質,且日本核災前從未有人驗過食物的輻射值,根本無從得知增加的幅度。

李俊璋強調,光是照一次X光檢查的輻射量,等同喝符合輻射標準的開水5萬天,這麼低的劑量即便終生食用都不會有健康危害,他呼籲,政府應以最簡易、讓民眾看得懂的方式清楚標示產地,吃與不吃就是民眾選擇的權利。



▲福島核災的真相,多魚種發現腫瘤潰爛。 (圖片來源:網路)



▲福島核災的真相,多魚種發現腫瘤潰爛。 (圖片來源:網路)



▲福島核災後的輻射物質流入海洋,經過洋流流動進入太平洋。 (圖片來源:網路)

今年6月,日本福島的輻射物質就到了美國西海岸,海水含有大量的輻射物,受害的首當其衝就是海裡的生物了。美國漁民捕獲到的阿拉斯加鮭魚、加拿大白魚和太平洋鯡魚,都被發現有腫瘤和不明潰爛。

今年7月以來,環境保育人士發現有一大群阿拉斯加海豹離奇死亡,牠們身上都有個共通點,就是鰭肢有出血的狀況、皮膚莫名紅腫。

美國的環境觀察員說,這些魚雖然看起來很正常,但是留心一看就會發現,體內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白色增生組織,腫瘤和潰爛,這些都是輻射物質感染的結果。

輻射物質殘留在魚體內造成魚體病變,人類再將這些海鮮吃下肚,這些放射物質就會沉積在骨骼裡,累積到後來導致血癌或是骨癌,層層累積,這是大自然不變的定律。

關鍵字:日本 核災 放射性汙水 太平洋 腫瘤 潰爛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