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高國產材資源使用 減少過度使用非法進口材活化山村經濟


【亞太新聞網/生活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台灣林產業將邁入創新、精緻與個人化的時代!為活化森林資源及提振林產工業,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進行相關研究,規劃出生產潛力區、單木經濟模式、小徑木利用、「產業聚落一條龍」等創新產銷架構,以市場導向、市場區隔之方式,提升國內林產品之產值與品質,以期達成林產業精緻化與活化山村經濟之目標。共計13萬7千餘公頃之生產性人工林資源。單以林木資源約3.2萬公頃而言,若能妥善規劃與經營,則每年共可產出22,400立方公尺材積,即能達成國內木材自給率3%之目標,有效提高國產材資源使用,並減少國際對台灣過度使用非法進口材的負評。

鑒於國際綠色經濟意識之發展,以及國內林產業沉寂已久亟需振興,農委會委託林業試驗所,於105年進行林產經濟振興策略規劃計畫,盤點全國森林資源與林業現況,規劃相關策略以協助國內林業再生。經過一年研究與實地訪查,得以了解全國公、私有林現有林產業資源,將國內具經濟利用價值之林業資源規劃為不同區位之生產性人工林。研究團隊更以地理區為劃分依據,劃設六大林木、四大竹林資源生產潛力區,作為未來林業生產區位。在具經濟利用價值之生產性公、私有人工林之範疇中,林木資源約3.2萬公頃,木竹混合林資源約4萬公頃,竹林則約6.5萬公頃,共計13萬7千餘公頃之生產性人工林資源。

產業部分,林試所根據經濟部工業司、商業司以及相關同業公會登記之木竹產業業者進行訪查,提出具體策略層面,除協助既有產業提升技術、降低成本、強化認證及提升產品優勢外,更有效整合產官學三大面向及其地理分布之特性,以傳統產業區位為基礎,規劃出國內深具發展潛力之宜蘭、新竹、台中、嘉義與高屏五大產業聚落區位,期使「資源、生產、製造、供銷、市場」環環相扣,推動整合創新、就業與分配之綠色經濟模式。

同時,林試所從創新林產與精緻林業角度,提出「單木經濟」模式,即消費者可從林地選擇特定的一株林木,再結合「一條龍」式生產服務,精緻伐採、設計、製造,不但能整合生產面向的各個環節,更能提高獲利區間。更特別的是,其打破傳統以生產者為導向的模式,提供獨一無二的客製化消費體驗。

關鍵字:人工林 整合創新 林業 精緻化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