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束縛到解放的北門(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亞太新聞網/地方新聞中心/台北報導】

臺北市政府致力於實現西區門戶計畫願景,去年初拆除忠孝橋引道後,北門得再以完整樣貌重回台北地景,並由北市府工務局公園處接續「北門廣場景觀工程」,臺北市市長柯文哲特別於今(3)日參加「北門重現 風華再起」北門廣場啟用典禮,經由歷史、建築學者的導覽解說及AR擴增實境體驗,穿梭古今重溫台北建城歷史。北門廣場特別於世大運舉辦前夕開放啟用,邀請國內外的朋友前往徜徉於古樸的北門廣場,細細品味北門歷史韻味。


▲北門及周邊變化比對圖(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柯文哲指出,北門又稱承恩門,面向北方有「承接天恩」之意,是台北僅存的閩南式建築原貌城門,它的區位重要性,在現代是老台北城區「西區」的樞紐地標,在清代而言,更是「城內」通往「大稻埕」的核心門戶。是以,西區門戶計畫以北門為核心並聯結周邊日治「鐵道部」、「台北郵局」、「大阪商社」、「三井倉庫」以及清代「撫臺街洋樓」、「機器局」…古蹟群,形成「面狀」的歷史景點脈絡,並營造臺北車站前行旅廣場為國家門戶意象,串連臺北車站至北門間軸帶。

▲黃砂岩步道呈現甕城進出城門樓鋪面意象(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工務局長彭振聲表示,「北門廣場景觀工程」不同於一般的景觀廣場,市府委託具有古蹟修復專業背景的建築師,結合考古專家,考證出地面下的城牆基礎以及真實的城牆位置,故在廣場設計上特別在北門東西側地面鋪設條石呈現與城牆的位置,顯示「城門」與「城牆」的關聯,為使市民親身體驗城牆構築匠藝,亦結合古蹟專家及匠師仿製一小段真實尺寸的城牆牆基放置於廣場西北側,市民徜徉在「北門廣場」上,將可充份感受到台北城牆逝滿百年的歷史風華。

以原生樹種(樟樹、楓香)以茄苳重現日治「三線路」意象(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公園處處長黃立遠表示,北門廣場是西區門戶計畫裡重要的地景改造工程,為彰顯「歷史地景」廣場的人文意義,樹種與石材的選擇,非僅為美化,進一步強調「人文意義」的設計理念,例如選擇當時花茶製造的原料「素馨花」,彰顯大稻埕製茶產業特色,原生樹種(樟樹、楓香)以及日治「三線路」路樹(茄苳),景觀石材的選用上,也考量北門建城牆石來自北投唭哩岸岩、內湖金面山安山岩、八里觀音山石,故選用自然石材作為廣場舖面及設施。

夜間高燈投射閩式城門屋瓦、屋脊展現清雅樸實的美麗風貌(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公園處工務科科長洪鳳琴說明,北門廣場完工後,廣場面積由原有2370平方公尺,擴大約3倍成為6865平方公尺的綠地廣場,工程最辛苦之處是將北門古蹟本體周邊以人工整修方式恢復到清代時期高程,使城門可望重見天日,並透過工程手法,將北門及周邊歷史書寫建構於廣場設施內,讓民眾參觀北門時可同時閱讀台北城歷史軌跡;由於北門為臺北市現存四座清代城門中,唯一保留閩南式風格之城門,其屋頂屋脊、垂脊及屋瓦為閩式風格重要元素,且避免影響各角度觀賞北門本體之機會,經過專業燈光照明設計及專家討論,於廣場外圍利用6盞高燈以高角度投射方式,使北門得以在喧囂的夜色中展現清雅樸實的歷史風貌。

從西往東進入台北清楚見到北門及周邊台北郵局古蹟(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為了能讓民眾更深入了解北門廣場周邊的變化,工務局特別在臺北車站1樓西側藝文走廊,展示去(105)年拆除忠孝橋引橋時舉辦的「北門風華再現攝影比賽」得獎作品,展出期間自106年7月28日起至106年8月27日止,讓民眾除能夠欣賞攝影好手美麗作品、陶冶心情之外,也藉由攝影作品忠孝橋引橋拆除前、中、後各時期影像,感受一場北門從「束縛」到「解放」的歷史旅程。

「北門廣場景觀工程」的推動,為西區門戶計畫中的城市地景再現工程,「北門」城門透過夜間特效照明,在暮色晨曦中,點亮西區門戶的歷史星空,完工後重現北門風華,將讓城市軸線成功翻轉,創造台北嶄新門戶。
 



 

關鍵字:臺北 市政府 西區 門戶計畫 北門廣場 啟用 古蹟修復 歷史風華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