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團第四代傳人張振勝是慈濟志工。(圖/慈濟基金會)
 

【亞太新聞網/記者廖銘瑞/岡山報導】 

為傳承與保存傳統藝術,慈濟基金會在岡山志業園區籌設「鑼聲若響皮影戲館」,高雄彌陀「永興樂」皮影戲團,57歲的第四代傳人張振勝以慈濟志工身分,教導小朋友及民眾編寫劇本、西卡紙取代牛皮製作影偶演出,經由創新皮影戲的表演,讓傳統藝術得以延續。

皮影戲曾在農業社會風靡全國,陪伴許多長輩度過童年時光。南台灣高屏地區曾是皮影戲興盛的地方,但隨著時代變遷、電子聲光科技發達,皮影戲的命運和台灣其他傳統戲曲表演藝術相同逐漸沒落,目前全國僅存高雄永興樂、復興閣、合興、東華、福德5個皮影戲團。

張振勝表示,皮影戲技藝傳承是父傳子,因此「永興樂」皮影戲團團員全來自家族男丁,張家男人白天務農或念書,晚上遇廟會酬神或有人請戲,就必須家族總動員四處表演。由於皮影戲是最難上手的偶戲之一,劇本書寫較少,依賴經驗掌控場面,屬即興演出。

而音樂是皮影戲的根基,張振勝在國小時就從後場的鑼鼓學起,家族長輩發崛他的音樂天分,培養他擔任劇團的弦子手(二胡)擔任後場樂師。他除了通熟樂器外,還得注意前場演出內容,無形中熟悉每場演出戲碼、戲偶製作雕刻以及編撰劇本,一步步打好基礎,只是從小跟團四處表演,瞭解劇情,卻因缺乏實際演出,讓張振勝一直不敢挑樑擔綱。

因為父母的自由開通家庭教育方式,讓不喜歡念書的張振勝國中畢業後,白天在加工區、建築工地上班,晚上跟著爸爸一起演出皮影戲。退伍後,張振勝與同鄉的謝梅玉共組家庭養育3名子女,他開始接觸大型冷藏冷凍設備行業,利用夜晚時間到學校上課學習電機專長,累積了十多年的工作經驗,張振勝為了栽培孩子決定自行創業,妻子則是為了幫長女規劃學習音樂道路,偶然在「慈濟道侶叢書」看到證嚴上人的事蹟產生共鳴,加入慈濟會員,母女倆一起參加岡山慈濟社區親子班,張振勝則在背後默默支持。

慈濟基金會岡山志業園區民國95年啟用,開辦蕙質蘭心外籍配偶成長班,近90位新住民參加,張振勝與謝梅玉繼而投身慈濟志工。同年,張振勝與永興樂皮影劇團受邀至匈牙利藝術節演出,將東方皮影戲劇文化帶到歐洲進行文化交流,靠兩支棍子詮釋戲偶的動作,讓國際人士也能看見來自台灣的傳統戲曲文化之美,讓張振勝有感而發。

為了將傳承傳統藝術融入慈濟人文教育,他除了用竹子搭成戲棚,配上回收的佛桌角巧妙的佈置成戲台,運用環保資源再利用的觀念,在慈濟岡山園區打造「鑼聲若響‧經典人生」皮影戲劇場,並以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環保、社區小故事等為主題撰編劇本創新,透過每一次皮影戲的演出,在新住民家庭子女心靈深植教授守本份的觀念,張振勝也厚實自己的演出經驗,更讓現代教育與傳統文化併出火花。
 

▲張振勝(左二)與家人及慈濟基金會鍾秘書(右二)合影。(圖/慈濟基金會)

關鍵字:皮影戲團傳人張振勝 慈濟基金會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