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王安智以論文「發展式領導:華人領導者如何整合恩與威以栽培部屬」奪得「最佳跨國啟示論文獎」。(圖/記者陳芝蓮)


【亞太新聞網/記者陳芝蓮/高雄報導】

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王安智長期研究「華人領導理論」,今年以單一作者論文「發展式領導:華人領導者如何整合恩與威以栽培部屬」(Developmental leadership: How Chinese leaders integrate control and care to cultivate subordinates)投稿全球最大的美國管理學會(Academy of Management,AOM),除被收錄於年會最佳論文集,更從世界各地逾2千篇的投稿論文中脫穎而出,奪得組織行為組「最佳跨國啟示論文獎」(Best Paper with International Implications Award)。

此篇得獎論文主要探討華人領導為何偏好展現恩威並濟、如何將恩威融合為一,恩威並濟又將帶來怎樣的結果。王安智表示,談到領導理論,過去三、四十年的研究幾乎都把「恩」(激勵、獎賞)與「威」(限制、威嚇)拆開討論,並呼籲領導者應採用正面激勵的管理模式。「但大家捫心自問,華人社會的領導方式是施恩較多還是立威較多?」王安智指出,東西方企業領導風格迥異,華人企業的家長式領導,例如痛罵部屬或威權領導等,都是西方教科書中提醒主管不能做的事,但在華人世界不少企業不僅做了,還因此成功。

王安智從研究中發現,老闆可以有架子,但要懂得適時捨棄。他以台灣國際化最成功的餐飲品牌鼎泰豐董事長楊紀華為例,多年來楊紀華總是捲起袖子和員工一起動手服務、並肩打拼,主動明快地把老闆的架子丟掉,隨時替補員工;但當員工對他親暱問候「楊先生你好不好呀?」時,楊紀華卻轉身離開,展現身為老闆的架子。「但真正該問的,也許不是楊紀華後來為何轉身離開,而是他先前為何願意捨棄老闆架子,親自下場和員工站在一起?」

「這就是恩威並濟」,王安智表示,恩威並濟的領導看似矛盾,實則互補。領導者一方面親自下場,給員工施加壓力,緊盯、改正服務品質;一方面又給員工各種適時的幫助,增加員工提供完美服務的機會。看似矛盾的恩與威,在「開發員工潛能、栽培部屬」的前提下完美合而為一,就像希望果樹結實纍纍,除了施肥、澆水,也得修剪整理。

王安智提及,以他的研究主題來說,組織行為和領導的主流在西方社會,台灣學者要增加國際能見度,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選擇別人的主題。不過,這樣做雖然容易成功卻也難以走出自己的道路,因為許多研究典範只需被引用,不需發想創新。王安智一開始便鎖定華人為研究範圍,「因為我自己就具備這樣的身分,單純用想的,或從生活經驗就知道華人與西方人的行為差異」,在這樣思考下,王安智認為,「為何一定得投入以西方人為主的研究?」

於是王安智選擇了自己喜歡且最想關懷的學術領域,但另一方面,卻得花費更多氣力與國際溝通,在產量與品質上,勢必做一取捨。這些花費的「氣力」,最主要是將其所建構的華人本土領導理論以英文書寫。王安智強調,唯有用英文書寫才能讓東方理論有機會和西方對話,否則在學術產出時總是一直被迫使用西方的領導理論,但其實華人社會早有特殊的領導方式,只是一直無法有效的以西方研究方法提出理論基礎。

王安智認為,一個好的研究應該要能對實際世界產生影響力。所謂的影響力,不一定是像發明智慧型手機那樣厲害,也許只是針對一家公司的問題提出改善方法,並且真的有效。而這也關乎研究本身的品質、研究精神及研究者的堅持,當這幾項要素都成熟了,自然可以做出回饋實務界的研究。

王安智自台大心理系博士班畢業後,2014年至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任教,研究專長包含華人領導、華人組織行為、員工意向調查、領導職能建立。王安智曾獲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中山大學特聘年輕學者及中山管院逸仙新進管理學者;他不僅研究成績亮眼,教學方面也屢獲優良課程獎勵,深獲學生喜愛。如今獲獎,王安智期許自己未來能為華人社會建構理論基礎,在國際平台上與西方理論平等對話,向世人闡釋華人獨特的領導與管理現象。


▲王安智此篇得獎論文主要探討華人領導為何偏好展現恩威並濟、如何將恩威融合為一,恩威並濟又將帶來怎樣的結果。(圖/記者陳芝蓮)

關鍵字:國立中山大學 人力資源 管理研究所 王安智 華人 領導理論 跨國啟示 論文獎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