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科黃智群醫師指出,「纖維肌痛症」可能併發焦慮或憂鬱症,因此由精神科會診亦屬於該症醫療有效管道。(照片:記者張立明攝)


【亞太新聞網/記者張立明/雲林縣報導】

國立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科黃智群醫師,於29日上午醫療衛教講座中指出,一般肌肉庝痛大多就醫於酸痛科、神經科;但是如果是「纖維肌痛症」患者則可能併發焦慮或憂鬱症,因此精神科會診亦屬於該症醫療範圍。

黃智群醫師以臨床實例指出,48歲的林女士個性較容易緊張,在處理家務外,又擔任繁忙的房仲工作,蠟燭兩頭燒,鎮日緊繃不安。近5年來,林女士漸漸出現全身多處肌肉痠痛的情形,一開始是在雙側肩頸,後來延伸到俗稱「膏肓」的肩胛骨內側,以及大腿、小腿等多處肌肉,飽受折磨。

令林女士更感無力的,還有那永遠睡不飽、難以消除的疲憊感,讓她感到心情悶悶不樂,做事無法專注、記憶力差、生活品質低落;雖曾接受抽血及影像檢查,但都找不出病因,恰巧看到成大斗六分院精神部的衛教文章,才前來就診。

成大斗六分院精神暨長期照護部黃智群醫師說,林女士剛開始很擔心精神科醫師會認為她的痛是假的,是想像出來的,是精神病。

黃智群醫師隨即向病人說明,像她這種原因不明的全身痠痛,屬於一種腦部功能的障礙,因為全身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的中樞在腦部,痛覺的感知及反應與大腦前額葉、扣帶迴、頂葉、邊緣系統、腦幹及下視丘等息息相關;當腦部出現如神經致敏化(sensitization)、神經性發炎,或神經傳導物質失調等現象時,便可能像她這般出現以慢性疼痛為主,伴隨有疲憊、睡眠或認知障礙的症候群,醫學上稱為「纖維肌痛症」。

林女士在接受調整腦部功能的藥物治療1個月後,不僅疼痛減輕了大半,心情、睡眠與專注力、記憶力等也都改善許多,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

黃智群醫師表示,因過去幾年的折磨,林女士一度以為自己瘋了,時間一久,連家人也不諒解她為什麼會這樣,甚至有親戚朋友以為她是「無病呻吟」。他說,大多數的病人會在歷經數年的煎熬後,才被正確診斷與治療;而會延遲診斷與治療,一方面是因為目前並無抽血或影像檢查可以早期確診此病,另一方面則是人們對此病症的不瞭解,常加諸如「公主病」的標籤,而讓病人隱忍多時,甚至諱疾忌醫。

黃智群醫師指出,美國風濕病學院於2010年針對纖維肌痛症所做的定義包含兩大指標:第一項為廣泛性疼痛指標(widespread pain index, WPI),用以表示全身慢性疼痛的部位及數目;其二項為疲倦、睡不飽、腦力減退及其他身體症狀的困擾程度。若前述狀況達一定嚴重度並持續3個月以上,且無法以其他疾病作充分解釋時,則可診斷為纖維肌痛症。

纖維肌痛症的盛行率約占總人口的2-6%,相當於恐慌症或廣泛性焦慮症的盛行率,不可謂少見。黃智群醫師說,此症好發於20-50歲之間,對正值人生黃金歲月的病人造成莫大損失,尤其常見於女性(6-9:1)。已有諸多名人在歷經長時間痛苦後,被診斷出此病,如:女神卡卡(Lady Gaga)、摩根佛里曼(Morgan Freeman)等。

纖維肌痛症與許多慢性病一樣,目前尚無根治的方法,但黃智群醫師指出,已有研究證實藥物可以減輕3-5成的疼痛,加上運動、伸展、作息調整及放鬆訓練,整體病情會獲得更顯著的改善。

他說,當失衡的神經傳導物質經過調整後,不只疼痛控制系統獲得修復,連神經可塑性也會增加,情緒、睡眠、及認知功能等都會進步。因此,建議病友於藥物治療同時,一定要趁藥效運作的時機,學習合適的運動與放鬆方法,如果不知從何做起,亦可接受復健科的整合照顧,指導病友如何透過復健訓練,改善這惱人的纖維肌痛症。【本篇內容旨在提供一般醫療衛教知識,如有不適或疾病,應尋求專科醫師的診治,以免貽誤病情,並能獲得最佳治療的效果。】

關鍵字:成大醫院 斗六分院 纖維肌痛症 酸痛科 神經科 精神科 焦慮 憂鬱症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