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大學舉辦傳播與認知實驗室揭牌。(圖/屏東大學)


【亞太新聞網/記者范家豪/屏東報導】

當一般大眾看一部科普影片或是科普文章,你關注的重點在哪個區域? 你先看哪裡?你看的順序如何?看到甚麼的時候你的專注力較高?看到甚麼的時候你較緊張或是放鬆?這些觀眾的反應是不是和導演或作者的預期一樣呢?


▲古校長等來賓體驗眼動儀與腦波儀兩種生理訊號設備。(圖/屏東大學)

屏東大學科普傳播學系13日在林森校區科藝館舉辦傳播與認知實驗室揭牌典禮,出席的包括屏東大學校長古源光、副校長林曉雯、中山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嚴祖強、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系教授王政弘、屏東大學科普傳播學系主任鄧宗聖、助理教授吳聲毅等人。


▲螢幕上顯上色塊的是眼波儀,可顯示眼睛專注在哪些區塊(圖片或標題或某個段落等)的時間長短,注視愈久的顯示紅色,其次為黃色、綠色及藍色。(圖/屏東大學)

實驗室目前引進眼動儀與腦波儀兩種生理訊號設備。眼動儀可以了解觀眾在觀看影片、圖片、網頁或文字時的觀看重點、觀看次序,也可以鎖定某特定物件的觀看情形進行分析;而在觀看這些影片、圖片、網頁或文字時也可以透過時間順序了解觀眾觀看時的專注或放鬆等大腦訊號。


▲眼動儀可以了解觀眾在觀看影片、圖片、網頁或文字時的觀看重點。(圖/屏東大學)

科普傳播學系主任鄧宗聖表示,過去節目製播的效果多依賴調查方法、焦點座談來判斷節目製作優缺點,檢視觀眾是否有符合製作單位或導演想要的效果。不過,以自我陳述資料作為效果評量的依據,有時會受到不夠精準的批評。而認知與傳播實驗室的成立,正好能在節目觀賞與生理反應訊號上搭橋,如從眼睛注視的位置、時間長度以及觀看順序等等來判斷觀眾在節目觀賞或文本閱讀上的反應,期許科普傳播學系成立傳播與認知實驗室進行相關的人才培訓,以後對科普節目的發展有長期的助益。


▲螢幕上顯示紅藍兩種曲線的是腦波儀,可偵測腦波放鬆/緊張或專注與否。(圖/屏東大學)

傳播與認知實驗室主持人助理教授吳聲毅表示,成立這個實驗室不僅可培養科普媒體評估人才,促進生理訊號研究發展,也希望提供科普媒體評估服務,科普影片導演或科普文章作者可以將製作好的科普媒材透過這些生理訊號進行評估,透過分析結果進行調整內容與呈現方式。

屏大校長古源光表示,透過教育部補助的「AI屏大、智造未來」合校計畫與校內自籌款的支持,欣見科普系成立專業實驗室。這個實驗室運用到心理學、醫學或行為科學的儀器,可讓傳播更科學、更有效率。屏大將秉持UGSI(大學、政府、社會與產業)的精神,除了將培養科普媒體評估人才與促進生理訊號研究發展外,更希望傳播與認知實驗可以提供科普媒體評估的產學服務與推廣生理訊號科普教育。

科普傳播學系三年級同學李維育說,過去帶小朋友做科普團康活動,無法得知明確的回饋,未來可根據眼動儀和腦波儀蒐集到的生理訊號進行評估檢討,讓團康活動既有趣,又能產生預期的學習效果;二年級同學柯宇樂是魯凱族原住民,他希望在這套設備與技術協助下,未來製播出來的母語教學影片更能引起族的學習興趣,有利於文化保存。

關鍵字:屏東大學科普傳播學系 實驗室揭牌典禮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