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馬偕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黃永新指出,急性腎損傷(Acute Kidney Injury, AKI)是臨床上的常見病情,尤其住院中重症患者發生嚴重急性腎損傷時,死亡率更超過50%。(圖/新竹馬偕醫院提供)


【亞太新聞網/地方中心/新竹報導】

近年來隨著醫療進步及人口老化和慢性病患的增加,急性腎損傷的發生率不斷增加。新竹馬偕腎臟內科醫師黃永新表示,住院中病患發生敗血症,使用腎毒性藥物,檢查、治療或手術(如顯影劑檢查、心導管檢查、心血管手術等),都很容易造成急性腎損傷。門診病患則多是較輕型的急性腎損傷,包含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衰竭、慢性腎疾病的患者,發生短暫性體液血液容積減少(如腹瀉、嘔吐、大量流汗),使用腎毒性藥物,運動過量引發之橫紋肌溶解症等。

黃永新醫師說明指出,急性腎損傷(Acute Kidney Injury, AKI)是臨床上的常見病情,尤其住院中重症患者發生嚴重急性腎損傷時,死亡率更超過50%。急性腎損傷的定義是急性(48小時內)腎功能下降(血清肌酸酐(SCr)上升0.3mg/dl),或腎功能損害發生7天內,SCr上升至大於基礎值的1.5倍或每小時尿量少於0.5ml/kg,持續6小時。

黃永新醫師表示,急性腎損傷可區分為腎前(pre-renal),腎因(intrinsic)及腎後型(post-renal)腎損傷。各種疾病造成的血液容積量減少引發之腎損傷為腎前型,三者中,腎前與腎因型腎損傷可為因果關係,亦可同時並存。腎因型是重症病患最常見的急性腎損傷,長期研究發現這些患者日後腎臟功能常常無法完全恢復而導致長期併發症,變為慢性腎疾病,進入透析之危險性甚至增加死亡的風險。腎後型是阻塞性尿路疾病(膀胱尿滯留)引發之腎損傷,一旦解除阻塞問題,腎功能就會恢復,一般預後較好。

黃永新醫師表示,預防和治療方面,最主要是適時給予輸液治療來維持足夠的體液容積及腎臟灌流,減少接觸腎毒性藥物,尤其高危險群的病人(如老年人、已有心、腎與肝功能異常者等)須依照腎絲球濾過率調降藥物劑量。若是重症病患併發系統性低血壓時,則應適當給予升血壓藥物,補充足夠的腸內營養,體液容積過量時使用利尿劑,必要時執行緊急血液透析治療等。

「急性腎損傷是一個系統性疾病,其病理生理機轉相當複雜。」黃永新醫師表示,未來研究仍希望發現高敏感且快速的診斷指標,如生物標記(biomarker),以能夠提早診斷及治療,增加腎功能恢復的機會,減少合併症及死亡發生。

關鍵字:新竹馬偕醫院 黃永新醫師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