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原住民雲端科展-原住民族文化科教獎」6/1日在清華大學創新育成大樓321會議室舉行視訊評審會議,數十位科學家與各族耆老擔任評審委員在現場,參賽的原住民族中小學生在部落,透過網路視訊進行科學研究的報告與問答。(圖/記者羅大祐拍攝)


【亞太新聞網/記者羅大祐/新竹報導】

發現原住民族文化的科學智慧,引導原住民族中小學生善用資訊通訊科技的應用技術,學習並展現自身族群的文化與生活智慧。由原民會主辦的第九屆「原住民雲端科展-原住民族文化科教獎」,今(6/1)日在清華大學創新育成大樓321會議室舉行視訊評審會議,數十位科學家與各族耆老擔任評審委員在現場,參賽的原住民族中小學生在部落,透過網路視訊進行科學研究的報告與問答。今日評審會預計選出12件獲獎作品,訂於今年7月份舉行盛大頒獎典禮表揚。

今日各族原住民族耆老與科學家齊聚一堂,與原住民族中小學生進行視訊評審的第九屆「原住民雲端科展-原住民族文化科教獎」,係由原住民族委員會補助,科技部「科普活動計畫」補助,國立清華大學承辦,國立中興大學理學院科學教育中心協辦、國立台東大學原住民族課程發展協作中心以及各縣市政府協辦。

在此之前的2個星期,已經有30多位的耆老與科學家們完成線上的書面評審。今日一整天的視訊評審分為六個時段進行。最後的時段是總評會議,依據線上書面評審與視訊評審結果,決選出國中組與國小組的金熊獎、銀熊獎、銅熊獎與佳作獎。視訊評審時,每一件作品都有一位原住民族耆老與一位科學家共同評審。

指導教師不參與視訊評審,只由參賽的小科學家們先進行簡報,再與評審委員提問對答。本屆的參賽的科學專題作品數量創歷年新高,其中通過構想書者有來自15族原住民族的77件科學專題作品,最後完整完成研究報告、研究日誌、研究歷程照片與研究歷程影片,進入線上書面評審與視訊評審的科學專題作品有49件。每一件科學專題作品都是原住民中小學生以部落文化為題材,跟著部落老人家學文化做科學的成果。預計獲獎的作品約12件。競賽規則要求嚴謹,獲獎的挑戰度相當高。


▲第九屆「原住民雲端科展-原住民族文化科教獎」6/1日在清華大學創新育成大樓321會議室舉行視訊評審會議,數十位科學家與各族耆老擔任評審委員在現場,參賽的原住民族中小學生在部落,透過網路視訊進行科學研究的報告與問答。(圖/記者羅大祐拍攝)

█原住民族孩子在高山山頂也可以做科學專題簡報 與耆老與科學家視訊對話
負責主辦的清華大學傅麗玉教授表示,本屆視訊評審當天有一個團隊的孩子們是在能高山的山頂做科學研究簡報。有一隊是在校外教學途中做簡報。原住民族小科學家們不需要擔心交通住宿經費,不需要舟車勞頓,不需要擔心天氣。無論在山林或在海邊,只要透過雲端,任何地點都可以進行視訊評審,與評審委員對話。得獎的團隊由主辦單位補助旅費,讓得獎團隊師生可以到當年度全國科展所在地參加頒獎典禮,同時觀摩當年度全國科展的優秀作品。使得一般部落學校因為經費、交通問題而難以參加科展的拮据狀況獲得解決。

事實證明,「原住民雲端科展」開辦之後,也就是2010年之後,台灣原住民中小學校在科展的參與得獎狀況有趨向提升的現象。歷年在「原住民雲端科展」獲獎的孩子們運用所獲得的獎金與電腦,加上擔任視訊評審的原住民耆老與科學家們的建議,讓他們屢屢在後續的縣市科展、全國科展,甚至國際科展屢屢獲獎,也因此有機會得到更好更多元的升學機會。參與評審的原住民族耆老們與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們都不斷鼓勵要繼續辦下去。

從報名、撰寫研究日誌、繳交作品、線上評審、線上互評到視訊評審,都在網路進行。不一定要經由學校報名,也不一定要由學校教師擔任指導老師。家長耆老都可以擔任指導老師,自行組隊報名,帶領原住民孩子研究科學。不必受學校與區域的限制,可跨縣市跨校組隊。部落原住民族人不分年齡,以部落的農漁特產的文化、傳統手工藝的文化、植物的文化、動物的文化、狩獵的文化、傳統祭典的文化、傳統音樂的文化、傳統建築的文化,部落的氣象、部落的環境生態,共同參與本案科學專題研究活動與競賽。

同時透過由專家學者評審輔導機制、所屬縣市政府的資源支持以及整體部落的共同參與,引導鼓勵部落的孩子站在本身的文化基礎上,持續進行後續的科學專題研究,進一步參加縣市科學展覽,甚至國際科展。所有參賽作品都必須有原住民族耆老或在地之族群文化專家擔任指導或參與。過去的得獎記錄顯示,家長耆老擔任指導老師自行組隊報名的團隊,其表現更為亮麗。


▲第九屆「原住民雲端科展-原住民族文化科教獎」6/1日在清華大學創新育成大樓321會議室舉行視訊評審會議,數十位科學家與各族耆老擔任評審委員在現場,參賽的原住民族中小學生在部落,透過網路視訊進行科學研究的報告與問答。(圖/記者羅大祐拍攝)

█世界首創雲端上的原住民雲端科展 建置原住民族科學教育題材資料庫
由國立清華大學傅麗玉教授發起開辦的2009年第一屆「原住民雲端科展」,可謂係世界首創雲端上的「原住民雲端科展」,由當時國科會(科技部)的補助以及華碩文教基金會的贊助。結合產官學媒,華碩文教基金會、國立清華大學、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電視台共同主辦。Google 的線上科展(Google Science Fair,簡稱「GSF」)在2011年才開辦。而美國原住民族科學與工程虛擬科展(National American Indian Virtual Science & Engineering Fair)則是在2014年才開始辦理。

傅麗玉教授表示,台灣亟需原住民族數理科技人才,而根據教育部與原住民族委員會近幾年的統計分析,無論是在學人數或畢業人數,大專院校所培育的原住民族人才的領域,大專校院甚至是國外留學所培育的原住民族人才則以「自然科學學門」、「環境保護學門」、「獸醫學門」與「數學及統計學門」最為稀少。「原住民族科學教育生根部落」,必須以原住民族本身的文化觀點與教育觀點研發教材教法,讓原住民族學生學習科學,並且在日後能從本身的文化價值觀應用科技,檢視科技對原住民族未來的發展的意義與價值。

因此,自2009年第一屆「原住民雲端科展」開辦之前,研究團隊就已經持續研發原住民族文化的科學教學模組400多個,建置原住民族科學教育題材資料庫,製作原住民族文化的科學動畫影片26集,還有原住民族文化的各領域教學模組產生器,期望能提供中小學教師發展文化回應課程教學所需。這幾年傅麗玉教授一直鼓勵學校教師能充分運用歷屆「原住民雲端科展」得獎作品內容,轉化成為原住民族科學教學模組。


▲第九屆「原住民雲端科展-原住民族文化科教獎」6/1日在清華大學創新育成大樓321會議室舉行視訊評審會議,數十位科學家與各族耆老擔任評審委員在現場,參賽的原住民族中小學生在部落,透過網路視訊進行科學研究的報告與問答。(圖/記者羅大祐拍攝)

█堅信「原住民族是天生科學家」 原住民雲端科展不同於一般縣市科展與全國科展
堅信「原住民族是天生科學家」的國立清華大學傅麗玉教授,十幾年前在部落,原住民孩子曾經問她:「傅老師,我想做科學研究,我想參加科展。可是…。」傅麗玉教授在深夜的部落裡,看見孩子流連在小雜貨店打線上遊戲,部落的文化充滿自然智慧,部落的自然環境充滿科學學習的題材,「為什麼要讓孩子失去參加科學展覽的機會,只因為身處偏鄉?為什麼部落的孩子只能用網路玩線上遊戲,難道部落的孩子不能因為網路而獲得更多學習機會?」傅麗玉教授思索著這一連串的想法。

傅麗玉教授表示,過去8年在「原住民雲端科展」獲獎的孩子們,運用所獲得的獎金與電腦設備,加上原住民耆老與科學家們的評審建議,讓他們屢屢在後續的縣市科展、全國科展獲獎,甚至國際科學展覽獲獎,也因此有機會得到更好的升學機會。參與評審的原住民族耆老們與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們都不斷鼓勵要繼續辦下去。

傅麗玉教授表示,原住民雲端科展不同於一般縣市科展與全國科展,最大的特色包括:
(1)研究題材以原住民族文化為主體。「原住民雲端科展」參賽作品研究的主題必須是部落生活文化中的科學研究題材。
(2)不需要透過學校報名。部落的耆老與家長自己就可以擔任指導老師。可避免教師因為教學繁忙而無暇指導學生的問題。
(3)不用一般的科學展覽看板的形式而以更嚴謹更行動化的過程。減輕原住民孩子經濟負擔。整個科展活動過程,從報名到繳交作品以及評審均在網路進行的科展。
(4)提升原住民族孩子的科學專題研究成就,促成原住民族孩子在縣市、全國科展與國際科展的傑出表現與成就。
(5)「原住民雲端科展」經教育部核定為多元入學超額比序的全國賽加分項目,有助提升升學機會。
(6)科學專題研究融入原住民族文化內涵學習。賦予原住民族科學學習的文化新活力與發展模式。

關鍵字:原住民雲端科展 原住民族文化科教獎 清華大學 傅麗玉 原民會 科技部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