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於11月06日,辦理都會型社區營造論壇。(圖/文化部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蔡富丞/台北報導】

都市發展過程中,原來存在的各種脈絡中因著高度的人口移動,環境地景的拆除遷移與新建,造成產業結構、社會關係與生活型態..等的斷鍊與重組;在虛擬社群與實體社區組織的交鋒中,每個城市都有著的不同面貌、性格,以及需要面對的挑戰。

因此文化部自105年度開始,透過《都會型社區營造計畫》,由公部門與民間兩方面推動都會型社區營造。在公部門方面,透由與各地方政府的討論,都會區域資源盤點、都市發展脈絡與程相連結等方向奠基都會區域的發展策略基礎;在民間部分,則透由每年度舉辦的《公廈行動方案徵選競賽》,由北台灣九縣市開始,逐步擴及至全國,鼓勵都會型社區、民間團隊與個人以議題導向進行提案,在現地實際推動實驗型的都會課題操作。
經過兩年多來的努力,都會型社區營造已累積基礎成果,文化部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特別於107年11月06日,辦理107年度都會型社區營造論壇:《文明進程中的都會營造-提昇‧跨域‧共創》,廣邀全國各縣市政府社區營造業務單位同仁與社會賢達參與。並由六都與三個省轄市,共九個地方政府分享該都會區的跨域治理與都會生活願景的執行政策,文化部李連權次長、連丁幼專門委員也全程與會,此次論壇並邀請顧忠華教授、黃世輝院長與王本壯教授提出建言,在面對各縣市城市發展中所產生的各項課題,彼此切磋交流,找出共同可以解決的方案!

台北市提出變遷式的設計,以廣納與非典型的理念,進行體制內的改革並嚴肅的面對台北市民的需求;桃園市則以”火網交錯”的概念,以充滿活力動能有系統的文化治理高度,串接市府內部各項資源,逐步由「移動城市」進入「生活城市」,進而邁向「文化城市」的展現,積極回應全國最年輕城市所帶來的機會與挑戰。新竹市以「既年輕又古老」的城市定位,以高知識力、高所得力及高消費力的特色,轉譯成為對在地社區文化、產業的支持,讓新竹市成為大家共同的「家」。
基隆市則以「社造家族」與基隆老鷹嘉年華創意行動的搭配,翻展了過去臥房城市的形象,成為幸福指數攀升的好所在。而新北市面對400萬的人口密度以及多元的地景與文化元素,以市府的高度就人民的身心與環境友善需求,框定了六大工作圈整合市府資源,齊心打造新北人的心故鄉。嘉義市則以老屋群做為找回嘉義市民文化記憶的起手式。

台南市、台中市、高雄市則因縣市合併之故,面臨原來都市核心區的移轉而造成街區空洞化、青壯人口移動、高齡人口留鄉的現況,必須清楚描繪並重新定義都市與鄉村的相對性,進而創造城鄉結盟的新關係,三個城市分別提出了各種方案,台南市更結合的大學USR計畫以及國發會地方創生的資源進行城鄉共生共榮的設計。

在論壇中,雲科大黃世輝院長也特別有感而發的表示,社區營造的理念推行至今已進入第25年,為了促動在地認同與地區的發展,近年來政府有各項計畫的推展, 在大家都擁抱農村再生與地方創生的現在,社造聚會依然是活生生的;也針對城鄉新關係的建立提出了"城鄉融滲”的概念,就是都市與鄉村的相互滲透,都市中有農村,農村中有7-11,城鄉早已經相互滲透,所以「城鄉互惠互助的方式」是未來城市生活的樣態。對於城市中的公共議題,黃院長也提出二種建議,一種是日常生活型的公共議題,例如志工如何協助老人送醫、代購商品、遛狗找貓等;另一種是政策建構與修正型議題,例如如何建構活躍老化的社會。聯合大學王本壯老師也建議各縣市政府在面對高度流動的城市發展,應該發展出「順勢而為,因勢利導」的滾動性政策討論平台與機制。

而對於《文明進程中的都會營造-提昇‧跨域‧共創》的課題,政治大學顧忠華教授也提出了註解,認為「文明進程」意即一種文明化,是一個激發想像的過程。有別於過去,在都會中的疏離是常態,而都會營造的目的與手段是什麼?無非是希望在衝突的都市中建構一套協力、互動的機制,一種新型態的人際連結,藉以取得利益的平衡,將風險化解。而地方政府如何將硬體類型化,從軟體面進行輔導,將是未來重要的課題。

城市是實踐文明進程很重要的場域,期待透過本次的論壇交流,各縣市同仁除了鑑往知來,也彼此交流學習,為未來更嚴峻挑戰的都會議題,確立更明析的方向。

關鍵字:文化部 論壇 社區營造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