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副教授蔡宜穎率領Team13+,採大手牽小手的教學模式攜手偕同大一與大三共10位學生,並與劉家瑋、陳重佑、曾偉展三位跨領域專業老師共同指導與施作,團隊在隆恩圳開放廣場構築《Wind Bow Pavilion:揚流之穹》地景場域。(圖/記者羅大祐攝)


【亞太新聞網/地方中心/新竹報導】

活化舊城區,推動步行城市改變竹市城市的風貌,「FUN舊城-盛夏漫時光」展覽透過民間的力量與資源,為舊城區與新竹市打造出美好事物及創意風景;其中,由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師生13人共組設計團隊,在隆恩圳開放廣場構築《Wind Bow Pavilion:揚流之穹》地景場域,強調以「新竹的風(揚)+隆恩圳的水(流)+基地場域(穹)」構築主軸,藉由「竹」的媒介,共同交織創造一個穹廊-「揚流之穹」,一個由竹子本身韌性所創造的張力曲線,增添人們對此城市空間的想像,同時思考竹材構築的可能性。

《Wind Bow Pavilion:揚流之穹》位於新竹市東大路與三民路口,該地景場域係由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副教授蔡宜穎率領Team13+,採大手牽小手的教學模式攜手偕同大一與大三共10位學生,並與劉家瑋、陳重佑、曾偉展三位跨領域專業老師共同指導與施作。


▲中華大學副校長游坤明、建築學院副院長閻克勤、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副教授蔡宜穎及設計課程兼任講師蔡雨靈等師生一同在《Wind Bow Pavilion:揚流之穹》地景大合照。(圖/記者羅大祐攝)

「隆恩圳開放廣場基地是活的!氣流、水流、人流、聲流等等,滿滿的裝載在基地場域內。」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表示,該校設計團隊師生想運用「竹」這個素材,體現「流」這種動態空間,也利用竹子具備著良好韌性的特點,挑戰構造上以型抗力學展現流動曲線之美,懸挑的竹子末端連接出飛揚的曲線,像是風掀起一般,將虛無飄渺的「流」呈現出視覺流動。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這次設計「揚流之穹」竹編城市地景藝術的構築場域,主要的目標是挑戰竹子本身的材料特性,在這過程中團隊們測試整枝竹子(桂竹)的韌性與自身結構之張力,利用鋼繩將竹子頂端與底端拉起,如同弓箭一般,進而將竹弓的組件配置在基地上;而基地網羅了隆恩圳、中央公園與東大路來往的人行路徑集點,試圖打破原先僵硬的動線,讓流線圍繞在基地上,沿著曲線環繞,串聯周遭場域;竹弓的張力曲線配合上水平向的竹編織,在視覺上形塑出韻律、流動的城市公共空間。
 
「社區x教育x共構,構築提供了活動的場所,與當地社區居民的溝通更能了解在地的活動與需求。」中華大學設計課兼任講師蔡雨靈表示,建築不僅僅是設計者本身的自我滿足,必須與環境、使用者之間產生對話,並且兼顧安全性、以及後續地使用與維護。此次藉由構築設計課讓大一學生提早接觸社區 、活動的設計,學習不僅僅是封閉在學校,而是與人互動,溝通,實際的落實構築。


▲《揚流之穹》地景場域今日揭幕,即吸引在竹科IC大廠工作的民眾,週未假期帶著孩子親自在場域中體驗城市空間的想像。(圖/記者羅大祐攝)

 

關鍵字: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 揚流之穹 地景場域 竹編構築 隆恩圳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