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雕塑▲桑染小姐愉快的一天,洪慈妤(臺灣)及餐桌,唐勇(中國)(圖片工藝中心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鍾婷/台北報導】
 
如果世上真有哆啦A夢的縮小燈,把世界都變小,會是怎樣的情景?
日前袖珍模型神人鄭鴻展,技驚日本獲當地大幅報導。用巧手打造迷你版宅男房間,桌上堆著零食,角落有紙箱和購物袋,地上還有標題清晰的報紙。從廢物中發想靈感,鄭鴻展說,「我的微縮模型用的素材挺天馬行空的。」例如痠痛貼布的膠膜就被拿來做水溝蓋或鐵板的表面。
 
回收伯的夏天
▲回收伯的夏天。(圖片摘自鄭鴻展臉書)
 
把世界依比例縮小,不只在現代發生,中國歷史中也有米雕技藝;歐洲16世紀也有微型木雕,直徑僅5、6公分大小黃楊木,刻繪宗教、天堂地獄主題。
 
黃楊木微型木雕
▲16世紀歐洲極為盛行的黃楊木微型木雕(圖片摘自安大略美術館網站)
 
袖珍雕塑源自於1980年代初,由夏威夷大學雕塑教授馬莫魯‧賽托與弗雷得‧羅斯特提出的鞋盒(shoebox)概念:以可置入鞋盒空間的小尺寸雕塑為主。
 
袖珍雕塑是一種微型化空間的立體作品,如過往皇宮貴族手上玩耍的觀賞物,亦同時是藝術家利用雙手創造實踐的夢想物。有別於以往運送不易、創作成本高昂、展示空間需求大的傳統雕塑作品,袖珍雕塑因減去大型雕塑的結構支撐問題,在創作上,更能直接投射創作者思維與創意,且因運送容易、展示成本與複製成本較為低廉。
 
Cross-Cross-Line
▲Cross-Cross-Line (Slogan)Joan POMERO(法國)(圖片工藝中心提供)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為目前國內大專院校唯一以雕塑為名之系所,自2010年起策辦「袖珍雕塑展」迄今已辦理七屆,為讓更多民眾認識並感受袖珍雕塑之美。2017年8月5日至9月30日於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三樓展出「造夢•日常-國際袖珍雕塑展」。
 
此次,工藝中心與臺藝大共同合作以「造夢•日常」為主題,邀請日本、法國、中國等多所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以及臺藝大雕塑系師生約60件袖珍雕塑作品,藉由袖珍雕塑具親和力的尺寸,迷你微形化的空間,讓觀者能細察造形、材質與形態的意義,感受雕塑造型之美,同時在袖珍雕塑造就的有限空間內,開啟一個無限的發展想像空間。
 
補雲物語-追夢之男
▲補雲物語-追夢之男,日原公大(日本)(圖片工藝中心提供)
 
鄭鴻展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hank.cheng.777
安大略美術館官網:http://boxwood.ago.ca/collection
「造夢•日常-國際袖珍雕塑展」活動詳情:
https://event.culture.tw/NTCRI/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actId=70104

 

關鍵字:國際袖珍雕塑展 工藝中心 臺藝大 鄭鴻展 米雕 微型木雕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