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中心/花蓮報導

近年來,台灣社會興起了一股另類產業熱潮,特別是大眾認為,對於處於經濟弱勢及生態環境脆弱之地的原住民,有機農業是最適合的發展方向。台灣山坡地佔土地總面積百分之七十以上,蘊涵豐富資源,是國家重要資源,位置居高臨下,緊密牽動著平原精華區的生態體系,更需加強山坡地環境保育,厚植水土資源,才能減免災損。


(圖片來源:花蓮區農改場提供)

農糧署東區分署副署長羅文龍表示,許多部落土地較位在山邊或坡地,可能是林木用地或農牧用地,耕種時更必須注意水土保持,另目前部落土地位置與土壤成分,及原民部落整體經濟條件,要發展有機農業,仍需以尊重態度,讓部落擁有土地者產生信任關係,願意將土地承租給青年種植,另也需克服坡地無法使用大型機具耕種的困難,及水源供給與田間水路修復等實際問題。

農糧署東區署表示,從九十九年起為活化休耕農地,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鼓勵青年返鄉及農業世代交替、促使休耕農地復耕,提高糧食自給率及維護生產環境。羅文龍說,另也透過各農會的農地銀行協助,媒合地主與青年,讓休耕地活化,青年開始務農,但仍有會遭遇一些困難,就是務農或部落擁有土地的長輩們,擔心耕地會受三七五減租條例影響,會拿不回來,所以年輕人務農要取得租地,有時會碰到一些困難。羅文龍強調,地主出租農地,絕對不會受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影響。現在簽定的農地租賃契約,內容完全依照雙方意願自由訂定,將農地出租後,不需要擔心農地會有三七五減租條例限制。

這幾年推動原鄉農業,在盤點部落特色後,希望以農業為亮點及基礎,吸引更多觀光客進入部落,也帶動部落青年返鄉。羅文龍說,這幾年輔導以有機農業為優先,目前看得到的成果,有太巴塱部落農業、崙山苦茶油、豐濱港口海稻米、靜浦部落等,其中港口部落以梯田方式耕種稻米,面積已達七公頃。

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也表示,花蓮地形狹長,部落生活型態、種植方式皆影響農業發展,原鄉地區立案產銷班、個戶傳統作物與協會組織分佈,以秀林鄉、光復鄉數量最多,瑞穗鄉次之;另就產業發展健全性而言,光復鄉是較為成熟的地區,其他地區則逐漸發展出各自部落的產業特性。

目前原行處已針對整體發展性較佳的光復鄉,及已有產業特色的卓溪鄉,申請原住民族委員會一○四至一○六年「推動原住民族知識發展創意經濟計畫」,輔導二區域作為花蓮縣傳統生態知識創新有機農業示範區。

羅文龍說,原鄉部落地理環境多位處偏遠地區、水源保護區或環境保育區,生產環境與外界隔離,具有發展有機農業的條件;分署與花蓮農業改良場,將與花蓮縣政府積極輔導原鄉部落推動有機農業,帶動地區產業群聚發展,未來將持續發展,推動原鄉部落在地特色農作物的有機農業,除宣導有機政策及輔導東部永續計畫(有機)申請外,農改場也將以各部落有機耕種意願、當地氣候環境、作物特色、部落文化、人口結構等,協助部落進行相關有機農業技術輔導。

 

關鍵字:原住民發展有機農業  花蓮有機農業 農糧署東區分署 休耕 有機農業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