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王孝聖的新聞時事觀

臺灣位處地震帶,尤其花東地區的山系,更屬於「地震抬升的破碎地質」。不單山區道路容易受大雨沖刷而崩塌,更因地震頻繁而導致的路面品質維護不易。此次蘇花公路坍方導致的交通中斷,又再次觸動花東地區居民內心的痛苦與不滿。

然而,從這次交通部緊急調度「麗娜輪」與「台富輪」進行海上輸運來看,再次證明「以海上環島藍色公路, 打造台灣觀光產業新藍海」的可行性與必要性。與其建設一條可能對環境有嚴重衝擊,而且工程困難度高、維護不易的公路,不如架構一條穩定的海上運輸帶。不單可以維護花東民眾安全返家的路,更可以有效利用臺灣珍貴的山海景觀,打造出專屬臺灣地區的觀光產業。

臺灣的近海漁業資源枯竭,漁民與地方人士都紛紛轉向發展觀光漁業。然而因為都屬於地區性的經營,各地方漁港觀光點之間的聯結,無法透過常態型穩定的海上運輸,導致觀光效益大減。倘若能夠建構完整的海上觀光、運輸體系,不單可以促使臺灣民眾改變旅遊習慣,減輕陸路運輸的壓力,以及山地風景區過度開發的環境破壞,更能因此吸引國外觀光客與遊艇、海釣愛好者來台觀光,並且藉由臺灣的海上與海岸美景,拓展在國際上的知名度,良性循環的重建臺灣經濟發展。

倘若政府真有心進行前瞻基礎建設,環島海上公路網絡的建構,絕對是發展臺灣觀光產業的必要性前瞻。

 

關鍵字:觀點 打造 台灣 觀光產業 新藍海 」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