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甫納〈直播計畫〉錄像及直播裝置 (圖:國美館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葉芳榕/臺中報導】

國立臺灣美術館至5/26推出2019數位藝術策展案「螢幕不滅」。展覽由世新大學曾鈺涓副教授策展,邀請8組國內外藝術家於203-205展覽室展出作品,以「窺視的存在」、「展演的情境」、「消逝與不滅」三種狀態,辯證網路時代下,人們如何透過網路虛擬性的自我展演,藉由他人的窺視塑造出另一身分,並在現實與虛擬相互啃食的夾層狀態中無奈掙扎,進而討論自我的存在與消滅。


▲法蘭克.華倫〈寄出秘密〉明信片、裝置 (圖:國美館提供)


本次展覽策展人曾鈺涓以其觀察到網路世代的個人,黏著於虛擬世界,用個人檔案塑造自己期望的生命屬性,個人的自我認同因網路觀眾的窺探、形塑、肯定而存在,藉此展覽討論人的主體性在此種展演狀態是否消滅或長存。本次展出共8組/件作品,皆有著展演的主體和分身,在「螢幕」中的藝術家自身、閃現於作品中的觀眾身影及藉由科技呈現的數位身體,在藝術家精心設計的程序中被分享和展示,藉此討論人類是否將持續活在螢幕當中喃喃失語,或著是在無盡的展示中覺察反思並重拾自我,將有賴觀者自我的發現和選擇。


▲卓立航、彭鈺築、曾以勒(莫名其妙藝術團隊),〈底片機的哀歌〉,互動裝置 (圖:國美館提供)


人們在評論他人的生活情境與展演中,創造自己存在於數位時代的價值。如果透過網路展演自我的個體,無論其身份,該以「itself」稱呼自己,觀看展演的偷窺者,是否更應該以「itself」稱呼自己。馬克.莒甘與克里斯多夫.拉貝(2018)在《裸人》一書中,以柏拉圖的洞穴預言,描述數位時代的幻象,實體與真實性,在幻象中消失,社會的虛擬化一點一點啃蝕掉我們的現實。「螢幕不滅」討論此種狀態的無奈與掙扎,也呈現現存的一種狀態,誠如尼茲維奇(2012)所言日常生活被夾在兩層黏膩的奶油中永久保存,即使在我們的生命結束之後。


2019數位藝術策展案「螢幕不滅」
展覽時間: 108年3月23日至5月26日
展覽地點: 國立臺灣美術館203-205展覽室

國立台灣美術館(http://www.ntmofa.gov.tw
開放時間:週二~五 09:00~17:00,週六、日 09:00~18:00,週一休館
館    址:403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服務電話:886-4-23723552


▲艾瑪利亞.烏爾曼〈優秀與完美〉展覽現場 (圖:國美館提供)

關鍵字:國美館 螢幕不滅 數位藝術 世新大學 曾鈺涓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