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筆墨紀錄歷史,第四十一屆行政院文化獎得主李敏勇詩帖展移師高雄開展貴賓合影。(圖/高婕)


記者高婕/高雄報導 

「在死滅的年代,我出生了」出自詩人李敏勇詩作〈一九四七年〉。「死滅與再生」,是李敏勇先生對於臺灣民主化歷程的註解,呈現他創作的精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與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合作,自今(2023)年1月12日起至4月30日止,於高史博203多功能室辦理「死滅與再生:李敏勇詩帖特展」。以李敏勇50餘幅創作詩帖墨寶為主軸,輔以圖像,深度剖析創作者對於臺灣民主自由得來不易的觀察與詠嘆,引領觀眾認識二二八事件等重大歷史。


▲以筆墨紀錄歷史,第四十一屆行政院文化獎得主李敏勇詩帖展移師高雄。(圖/高婕)

詩人李敏勇與夫人蘇麗明、高雄市市長陳其邁、副市長史哲、文化局王文翠局長、財團法人文學台灣基金會鄭炯明董事長伉儷、笠詩社謝碧修委員、策展協助歐陽煇美、作家汪啟疆、蔡文章與陳坤崙、詩人莊金國、詩人醫師曾貴海、高雄市二二八關懷協會理事長王文宏與協會成員、高雄市人權委員會委員劉嵐等皆親自到場參與,現場播放李敏勇詩作〈這一天,讓我們種一棵樹〉,搭配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李順法的孫女李欣怡現場以長笛演奏〈思慕的人〉,透過詩句祈禱和平,透過樂曲緬懷思慕。


▲李敏勇提起昔日就讀雄中時看到磚壁上的彈孔,一直種在他的心裡,陪伴他文學創作的旅程。(圖/高婕)

李敏勇提起昔日就讀雄中時看到磚壁上的彈孔,一直種在他的心裡,陪伴他文學創作的旅程,啟迪他思索在死滅的土地上追求再生,將歷史的苦難要化為創作與思想的動力,這次的展覽包括「鎮魂之歌」、「戒嚴風景」、「願景追尋」一系列主題詩帖,以毛筆字呈現,希望與關心臺灣國家發展的朋友對話,透過詩對歷史有進一步的瞭解,對文化有進一步的體認,能積極面對未來。


▲「死滅與再生」,是李敏勇先生對於臺灣民主化歷程的註解。(圖/高婕)

高雄市市長陳其邁回憶,在雄中時才知道二二八事件,跟李敏勇學長一樣,這段記憶一直陪伴他往後的成長歷程。「死滅與再生」是臺灣民主發展歷程最好的形容,1947年二二八事件開始到戒嚴的白色恐怖,臺灣人所受的苦難比起許多新興民主國家走得更加艱辛、受更多的折磨和苦難,從最困難死滅的土地上所生出的民主花蕊,臺灣人更加珍惜。陳其邁相信對臺灣來說,這段歷史不分族群,大家要共同珍視,共同維護臺灣的自由民主。他提到這是今年高雄市二二八事件紀念的第一場活動,希望更多市民朋友來此瞭解臺灣人不分族群共享的歷史。他感謝李敏勇給予的啟發與勇氣,在臺灣自由民主的道路上可以盡到做臺灣人的責任。


▲市長陳其邁回憶在雄中時才知道二二八事件,跟李敏勇學長一樣,這記憶一直陪伴往後成長歷程。(圖/高婕)

李敏勇,1947年出生於高雄旗山。青春年少時,從高雄中學教室外磚壁上遺留的彈孔痕跡,初識了二二八事件,進而開啟以詩、文書寫關懷社會脈動的筆耕之路。李敏勇曾自詡是一位重視藝術,關懷社會責任的人,因此,創作詩文作品的同時,他亦積極投身公共事務,藉由墨筆進行社會文化評論,體現文人不忘社會關懷的本心。


▲「死滅與再生」,是李敏勇先生對於臺灣民主化歷程的註解。(圖/高婕)

李敏勇詩帖特展主要分為四大展區,「鎮魂之歌」、「戒嚴風景」、「願景追尋」及「島嶼奏鳴曲」,完整呈現其作品與土地、社會、群眾,共時交織下的時代紀實。第一展區「鎮魂之歌」,呈現創作者對二二八事件的沉思,追尋重新凝視歷史的可能;第二展區「戒嚴風景」,顯現戒嚴統治下的壓抑情感與對自由的渴望;第三展區「願景追尋」,訴說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人們已從歷史記憶中覺醒,共同追求新願景的時代律動;第四展區「島嶼奏鳴曲」,則展出李敏勇歷年作品,包含詩集、散文,音樂及訪談影片等,帶領觀眾進入他內心裡對臺灣的詠嘆。

展覽期間,高史博也將推出三場史博講堂,透過李敏勇與不同領域的文史學者專家對談與分享,進一步認識這一位熱愛臺灣這塊土地的桂冠詩人,也認識自身的歷史。詳情請見高史博官網(http://khm.org.tw)或臉書搜尋「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粉絲專頁。

展覽名稱:死滅與再生:李敏勇詩帖特展
展覽日期:2023年1月12日至2023年4月30日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二樓203多功能室

關鍵字:死滅與再生 李敏勇 高史博 二二八事件 戒嚴風景 高雄中學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