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造」張羽存在藝術展 展品 (圖:張羽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葉芳榕/臺中報導】

繼九月上旬弘光科技大學「新生大學入門導航活動」,闖關時在國際知名藝術家張羽帶領下,共同創作「黑色指印」行為藝術作品後,由文化創意產業學系助理教授暨藝術中心主任施淑萍策劃的「捏造」張羽存在藝術展,9/17~10/19於弘光科技大學藝術中心展出,9/20舉辦開幕茶會。


▲張羽帶領弘光新生共同創作「黑色指印」創作局部 (圖:葉芳榕攝)


張羽自1991年創作宣紙作品《指印》,2006年創作陶泥系列作品《指印—肉身的痕跡》,他認為對於藝術的重新認識,決定著對創作方法的改變。換言之,創作方法的改變是認識上的推進。如果對創作方法不能有所改變,幾乎等於是對過去的模仿⋯⋯事實上,通過傳統的及當下的新技術,放大完成的所謂雕塑並不是藝術,充其量只能算作是藝術品,甚至是複製品⋯⋯這些思考一直是張羽對自己的把握。2016年繼續沿指印之路創作陶泥系列作品《入泥入土的肉身》。《入泥入土的肉身》既是表達,也是方法。張羽一直認為藝術作對於方法的創造是第一位的,且方法的高點可以直接抵達表達的認識境界。指印方法及表達,是藝術創作關於真實存在的終極狀態……對於藝術的創造及創新,都是認知問題。


▲張羽《器》創作 (圖:葉芳榕攝)


2018年「捏造」張羽存在藝術展,主題「捏造」是一個多議性的詞彙,《捏》是一個動作,《造》是在思想認知層面上給出了另外一個呈現,聽到看到「捏造」的時候會有一種誤判,他不是特指謊言欺騙,捏造可以是編造,編造好或不好都會背離些東西,給人誤導的時候會有種欺騙性,往好的方面引導張羽認為沒有的東西編造出來,在藝術的認知上編造即創造,因為是無中生有的東西,藝術家在創造的時候要有一種捏造的認知、思路,反而會有一種新的可能性。


▲張羽《泥山》創作 (圖:葉芳榕攝)


這次陶作品是延續「指印」系列,陶藝家做陶是按陶藝的邏輯經驗如用土控溫,因張羽老師不是陶藝家強調的是《入泥入土》真實的自我存在,其他都不重要包含窯變。展場展示方台上白黑紅球型作品上有洞,是手指捅進去之後有個動作在其中,身體進入後指紋留在上面,這動作就是《入泥入土的肉身》,造型上有點像酒盅,又似盛水的器又不是,似也不似故張羽命名為《器》。展場展示另一方台上《泥山》創作,是以最極簡方式,手捅進泥中完成入泥入土動作,再將泥摳出來,摳出來是什麼樣子給一至兩個動作即完成。


▲張羽柴燒剝落作品 (圖:葉芳榕攝)


「偶發藝術」爭議點還很多,張羽認為偶發是在全然不知的情景當中,原來預測是那樣結果出來卻完全不對、或不成立、或失敗,不在原來運行軌跡當中,但是將這種偶發的情景,能夠在你的理解和你的作品構成關係,那麼這個時候就真正成為偶發藝術,因為它有意思了,如果怎麼都不能跟作品連繫上就失敗了。張羽在面對自己柴燒的作品,出爐的時候感到特別好看,可是作品帶回後表皮開始脫落,一直持續剝落,觀察作品發現到手指按壓下去之處卻沒有脫落,入土的痕跡明顯留著,這很有意思,超出了想像,偶發就在這個層次上。生活有許多斑駁的東西,有人不以為然,有人感覺很美,因為斑駁指印留了下來,落灰不掉,有釉彩、有指紋、有圓點,按的型就在其中,柴燒才有這種偶然性。


▲「捏造」張羽存在藝術展場照 (圖:葉芳榕攝)


「捏造」張羽存在藝術展 2018.9.17~10.19
藝術家 張羽 / 策展人 施淑萍
弘光科技大學藝術中心
臺中市臺灣大道六段1018號生活應用大樓3樓


關鍵字:張羽 捏造  張羽存在藝術展 入泥入土 弘光  弘光科技大學 施淑萍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