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儀式合影。(圖/疾管署)


【亞太新聞網╱生活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邊境檢疫是阻絕傳染病自境外移入的第一道防線,疾病管制署為讓各界瞭解檢疫在國際防疫所扮演的角色與重要性,以及臺灣過去120年間檢疫政策及實務推動的歷史足跡,特別邀集中央研究院臺灣史專家、退休及現職檢疫同仁等,齊心合作出版「堅持的力量 臺灣檢疫二甲子」專書,並於今(23)日邀請中研院劉士永研究員及資深檢疫前輩康啟彰老師蒞臨新書發表會,分享編撰本書及檢疫工作甘苦談。

▲康啟彰老師現場分享檢疫辛苦談與防疫成果。(圖/疾管署)

疾管署表示,本書詳盡介紹1896至2016年這120年間臺灣檢疫的發展進程,由日治時期奠定臺灣公共衛生基礎建設及檢疫制度為始,隨著環境衛生水準的提升,船舶蒸燻及水產品霍亂檢疫逐步去任務化,並在SARS疫情後,港埠建立發燒篩檢站。時至今日,檢疫的主軸包括四大項目:主動監測並追蹤關懷入境有症狀旅客的「人員檢疫」、港區病媒監測與管制的「港區衛生」、查核船上衛生狀況與核發證書的「船舶衛生」及防範境外傳染病以交通運輸方式傳入的「海港檢疫」,這些都有賴於第一線檢疫人員不分晝夜的付出,堅守國門安全與民眾健康。

▲臺灣檢疫二甲子-「堅持的力量」。(圖/疾管署)

此外,我國邊境檢疫也以「國際衛生條例(2005)- IHR(2005)」規範及精神為基礎,在制定及採取各項措施時,同時兼顧避免干擾國際交通及貿易。在行政院指導及大力支持下,我國完成7個IHR指定港埠核心能力建置及維運保全,含括逾95%入出境人數及貨物吞吐量,並在過去數次戰疫中展現具體成效,例如:2014、2015年西非、韓國分別發生伊波拉及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CoV)疫情時,我國指定港埠團隊即發揮跨單位無間的合作,加強民眾出境衛教、入境檢疫,甚至啟動登機檢疫及緊急後送就醫等措施,充分展現溝通機制的順暢,及緊急事件應變的量能。另2016年國際間發生茲卡疫情迄今,我國已攔檢到數名境外移入茲卡個案,成功為國內爭取防疫整備時間,同時主動監測鄰國病例,對國際疫病控制有所貢獻,這些表現都有賴於邊境檢疫能力的建置及平時的維運。

▲周志浩署長現場分享檢疫人員辛勞。(圖/疾管署)

據統計,國內去(2017)年透過邊境檢疫共攔檢154例登革熱、8例屈公病及2例茲卡病毒感染症病例,早期監測疫病除了能讓個案立即被掌握,社區也可及早採取預防措施,有效防止疫情發生。然而,在國際交流頻繁、旅遊多樣化,邊境檢疫也面臨諸多挑戰,因此,我國自今年起推動「強化邊境檢疫及境外防疫」第一期計畫,將透過建置智慧檢疫網絡、提升檢疫人員質與量、加強推展旅遊醫學概念及強化國際經驗交流等四大策略,持續提升檢疫量能,保障國人生命安全。

關鍵字:臺灣公共衛生 檢疫制度 邊境檢疫 疾病管制署 堅持的力量 臺灣檢疫二甲子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