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臺大分院精神醫學部鄒長志醫師視病猶親。  (圖/記者蔣彤雲攝)


記者蔣彤雲/新竹報導
                                                          
19歲的M同學高中畢業後,順利進入理想中的大學與科系就讀,看似一切順利,近兩個月卻逐漸出現異樣,整天無精打采,不與同學說話,情緒莫名低落,甚至有想自殺,在朋友的鼓勵下赴醫求助,經新竹臺大分院精神醫學部鄒長志醫師仔細評估,發現M同學曾有輕躁期的症狀發作,M同學罹患的不是憂鬱症,而是雙相情緒障礙症,也就是俗稱的躁鬱症,經給予適當治療與定期的回診追蹤,M同學的症狀也逐漸改善。

M同學進入大學與科系就讀,原本認真學習,近兩個月開始無故不去上課,作業也是勉強完成,整天無精打采
,覺得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也不與同學說話,幾乎窩在宿舍裡不想出門,感到莫名低落,甚至想自殺結束自己生命,覺得自己得了憂鬱症。

經朋友鼓勵,至新竹臺大分院精神醫學部醫院求診,經鄒長志醫師仔細評估,發現他過去曾有輕躁期的症狀發作,這才明白,M同學罹患的其實不是憂鬱症,而是雙相情緒障礙症,也就是俗稱的躁鬱症。

鄒長志醫師解釋,雙相情緒障礙症是一種週期性出現情緒過度亢奮或低落的疾病,同時合併出現心理、生理和行為上的其他症狀,在躁期或輕躁期時,可能會出現情緒過度愉悅、過度熱情或信心、話比平常多、睡眠需求減少、覺得自己反應敏捷、精力充沛、容易衝動或與他人發生衝突,在鬱期時,可能會出現情緒過度低落、興趣減低、食慾減少、體重減輕、睡眠障礙、反應偏慢、整天不想動、無精打采、有罪惡感、甚至有自殺意念或企圖。

在評估雙相情緒障礙症時,重要的是要和憂鬱症區分,因為雙相情緒障礙症的病友大部分都是鬱期時才願意就醫,這時若沒有仔細評估,有可能會忽略病人過往的躁期或輕躁期表現,而誤以為是憂鬱症,事實上,雙相情緒障礙症和憂鬱症是兩個不同的疾病,治療上也有所不同,若沒有使用正確的藥物,有時非但不能改善病症、甚至可能誘發躁症發作。

鄒長志醫師進一步說明,雙相情緒障礙症的治療,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包括口服情緒穩定劑和抗精神藥物,另外也會依據不同病人的狀況,安排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或復健治療。針對病情嚴重的特殊病人,也會安排住院治療,透過護理師、臨床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的整合醫療團隊的介入,共同改善病人的病情。

鄒長志醫師指出,雙相情緒障礙症與遺傳有關,但有遺傳體質卻不一定會發病,個人的心理性格、成長發育、環境壓力與適應能力都可能與疾病相關,因此除配合醫師治療外,平常應多嘗試暸解自我、察覺自己的情緒、培養正向思考與抒發壓力的因應能力,都有助於減少發作,維持平穩的生活。

關鍵字:新竹臺大分院 鄒長志醫師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