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雁捷醫師表示,胃間質瘤往往無明顯症狀,需經由內視鏡與電腦斷層等影像學檢查診斷。(圖/衛福部苗栗醫院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鍾文和/苗栗報導

苗栗50歲何姓男子,因長期出現上腹部疼痛、噁心、嘔吐,至部苗腸胃肝膽內科就醫,經內視鏡、病理切片檢查報告顯示為間質瘤,進而轉介外科陳雁捷醫師診治,安排電腦斷層、血液等綜合檢查,發現胃內有潰瘍病灶及約10 公分腫瘤,周圍有小淋巴結。經陳醫師專業評估與診斷,疑似為罕見胃間質瘤,再經醫病共享決策深入溝通討論後,患者在部苗完成腹腔鏡楔形胃切除術,並在術後配合口服標靶藥物輔助治療,穩定控制病情,順利重返職場。



衛福部苗栗醫院外科陳雁捷醫師表示,腸胃道間質瘤(GIST) 是一種罕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可能發生在胃腸道任何的部位,好發在50歲以上民眾,與胃癌、結直腸癌是不同的,若確診為間質瘤,需再進一步安排檢查病灶處。

陳醫師進一步說明,胃間質瘤通常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即使出現一些可能的症狀,包括上腹部不適感、噁心、嘔吐以及食慾減退,許多病患常會認為是緊張、壓力導致的消化不良而忽略它,很難早期發現。臨床上由於這些症狀相對非特異,診斷往往需要透過內視鏡、病理切片和電腦斷層等檢查結果做評估診斷,再藉由手術後組織檢體病理分析確定診斷。

為確認病人已瞭解做決定前應該具備的疾病或治療知識,並降低病人決策前的焦慮,陳雁捷醫師在治療過程中,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深入溝通,詳細解說腫瘤大小、位置、擴散情況以及完整性周全性健康評估,並說明手術治療選項,以及相應的風險和效益,充份達成雙向的醫病共識,讓病患能夠更主動參與治療決策過程。陳醫師指出,病患遵從正規癌症診療指引規劃,可降低腫瘤復發及提高病患存活期和提升生活品質,因此面對胃間質瘤確診時,醫師和患者之間的討論更顯重要。

衛福部苗栗醫院徐國芳院長指出,病患面對被診斷出罹癌,產生焦慮、害怕是很正常的反應。透過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病共享決策過程,協助病患及家屬主動了解疾病和治療選項、病程變化、積極參與醫病決策,不僅可以讓患者感受到尊重且更加安心,還有助於建立良好醫病關係,及提升病人對於醫療的順從度,以獲得最佳抗癌成效。

關鍵字:中年男子 上腹部疼痛意外發現 胃間質瘤腹腔鏡胃切除術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