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園豐

 

第三章  傳統生涯規劃的迷失

第二節  性向分析導誤

傳統教育只重視考測能力的性向分析而忽視天賦潛能、身心發展、個人志趣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性向分析總以內、外向分析作為生涯規劃的主軸,學生在學期間影響性向因素較為單純,所做的分析常受學業成績所左右而失真,生涯中每階段所面臨的時代背景、環境需求與內、外向顯隱性格傾向,常隨家庭、工作、感情、財務及健康因素而發生變化。

傳統性向分析與輔導常過度強調(或安排)受輔導者進入預設的職場測試範圍內,與現今快速變遷的職場需求多不相符,故常誤導學子選錯學習方向與工作環境,以致畢業後浪費過多的時間與精力在職場上反覆嘗試、磨合與學習工作上的專業訓練。

 

第三節  孩子對自我瞭解的迷失

世上最難瞭解、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也是自身的貪婪與恐懼。所以很多人會試著以命理學來「解惑」,命理學是一門精密的統計學,命理師可以非常客觀地侃侃而談,分析別人的個性、過去、現在和未來,但對自身的個性、現在和未來却常被主觀認知與執著所誤導,讓自己陷入五里迷霧中。

《論語 · 為政第二》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就算是孔子也要到40歲才能通達事理、沒有疑惑;50歲才明瞭宇宙運行法則,60歲才瞭解本身與他人的心理感受,70歲才能隨心所欲而不踰越法度。

年輕人步入社會時總以積極的行動力努力參與,自然可以嚐到辛苦付出的成果,然而成功的喜悅常是短暫,到40~45歲時才發現當初成功的條件與優勢逐漸消失,感情、經濟、激烈競爭、工作壓力與挫折接踵而至,此時才會重新自我審視人格特質、天賦能力與競爭力所在,進而思索未來該何去何從;然而多數人因找不到方向而自艾自憐、閉鎖自我,以致在原地打轉或隨波逐流,幸運的人經宗教的洗練或重新修補第2專長,不斷充電和社會接軌而通達不惑;找到自我優勢者則能東山再起,再創新局。

教育官員常經由高普考進入教育界,由於缺乏第一線的教學經驗,常拿過去的學習與經驗法則,以會議、理論、理想化學術研究模式進行土法煉鋼,訂出教學理想、目標及對下一代的生涯規劃,這種方式在教學現場執行時實令人啼笑皆非。年逾40歲的教育學者都不見得能真正做到瞭解自身天賦、人格特質、志趣及競爭優勢,如何要求國中、小及高中職老師要教導學生瞭解自我天賦、性向、興趣來進行生涯規劃           

未成年的學子具有想像、學習、記憶力和好奇、好勝心等本能,最大志趣就是玩樂與趕快長大成為心中嚮往的偶像明星,此時本身的知識學習、對肢體運作能力也都相當有限;國小生的大腦皮質尚未完成發育,專注力無法有效掌控,更缺乏邏輯思考能力。國、高中階段剛具備邏輯思考能力,尚有賴師長的誘導及教習;沒有絲毫社會經歷、能力如何令其自我辨識天賦、志趣及人格特質來進行正確的生涯規劃?

 

第四節  天賦與想像力被忽視

    市面上性向測驗及生涯規劃內容總是跳脫不開輔導(或選擇)升學科系,許多家長異想天開地以為取得高學歷就有好的未來,以及給老師壓力就可以讓學校教育取代家庭教育,並藉此來完成生活、品德教育與人格塑造;拼命把孩子送進補習班、才藝課程來加強學習,如此一來孩子便沒有多餘的時間來思考、驗證或閱讀更多新知,也喪失接觸大自然的學習機會。

    在極大的錯誤思考模式下,教育官員、學者異想天開地以為把所有想得到的課程都排入教學課綱中,經師長傳授及繁鎖的考測後即可具備十大基本能力進行生涯規劃;而家長與官員全力配合安排下,孩子放棄天賦優勢與志趣沈浸在可能一輩子都用不到的知識記憶中,失去訓練邏輯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職場中,企業主以歡喜的心情期待這群高學歷名校生能有一番卓越表現,便將一連串的任務交付給過度追求考測能力,實際上缺乏工作職能的社會新鮮人,想當然爾,在面臨嚴重挫折後自信心必定遭受嚴重打擊而不知所措,業主亦對其大失所望,最後只得不斷地變換跑道,嘗試尋求真正適合志趣的工作;眼高手低加上滾石不生青苔,造成許多人無法適應職場環境,最後只能做些不用思考、替代性高、低薪的工作或者回家靠父母親供養。

 

關鍵字:生涯解碼 傳統生涯規劃的迷失 林園豐 亞太新聞網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