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聞中心/江蘇報導

言論提要:恢復“除夕假”,令公眾欣慰。這是決策部門廣開言路、廣征民意的結果。圍繞假日“存廢”而進行協商、“求同存異”,對於政府部門如何更好地聽民意、納民意,提供了一種難能可貴的樣本。

據中國政府網16日消息,2015年中國人的春節假期將從2月18日除夕(農曆大年三十)起持續至24日。

這一安排與2014年相比,變化雖只有除夕這一天,卻實屬來之不易。

12月9日,現代快報發出題為《事關“除夕假”,聽民意還要納民意》的社評,直言:除夕“入假”多年,突被“開除”,既缺乏先例,也缺乏民意基礎。傾聽民意很重要,吸納民意更重要。有“聽”有“取”,這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動,促使公共決策科學化、民主化。

社評對應的是“超七成網友贊成從除夕開始放春節假”——中國人民大學調查中心“受有關部門和單位委託”,就春節法定節假日安排以社會抽樣調查和網上調查等方式公開徵求意見,調查結果呈現“一邊倒”。

關於新的一年假日安排,彼時已臨近公佈的“窗口期”。因而,此次調查無論是進行的時間,還是最後的結果,都觸動社會的敏感神經。一周前,這條消息熱得發燙,專家則從這次調查讀出“想有所糾正”的資訊。

事實上,人們的期待沒有落空。恢復“除夕假”,令公眾欣慰。這是政府廣開言路、廣征民意帶來的結果。

在一度被踢出假日行列之後,除夕的“東山再起”來自於民意的堅持,來自於政府部門對民意的採納。

除夕假並非一直就有,它最初成為正式假日,經歷的也是同樣的路徑:民眾呼籲,政府採納。而2014年突然取消“除夕假”,現在看起來更像是一場“意外”。

當然,在“超七成網友”的意願得到恢復後,自然有其他人群不滿意,比如“不喜歡初七上班”。

其實,2014年春節突然取消除夕假,也有民意的推動。政策的變化往往引起爭議,並不奇怪。

在假日總量固定、現有假日安排總體結構大致不變的情況下,“除夕放假”與“初七上班”肯定是一對兄弟。而在休與上的問題上,只要假日總量不突破,就一定會出現“踩蹺蹺板”、捉襟見肘的情形。

一項公共政策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滿意。這個時候只能取最大公約數。但最大公約數很難確認,圍繞“除夕假”的存廢進行民調,說到底也是對最大公約數的尋找或試探。只是,這個過程一定要遵循民主和科學規律。

不論如何,正如上一篇社評所言,“就公共事務,在網路連續、廣泛徵求意見,這是一大進步,極大拓寬了民意表達的管道”。這是一個溫暖民心的結果,也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民意傳進中南海,本身就令人振奮。

“聽取”民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些政府部門“尊重民意”掛在嘴邊,但在與民意溝通的程式上卻充滿硬傷,比如信譽度一落千丈的某些聽證會。圍繞假日“存廢”而進行協商、“求同存異”,對於政府部門如何更好地聽民意、納民意,提供了一種難能可貴的樣本。這是與相關調研、討論、糾正如影隨形的另一層新意。

 

關鍵字:中國政府網 現代快報 除夕假 中國人民大學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