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中心/台中報導

現代音樂之父史特拉汶斯基的樂曲《春之祭》被全球舞者視為終極挑戰,過去百年來,包括一代宗師碧娜鮑許在內的編舞家前仆後繼,以通過這場祭典考驗為榮。2010年「世紀當代舞團」成立10周年之際,藝術總監姚淑芬以史特拉汶斯基的兩部樂曲《婚禮》、《春之祭》挑戰自我,舞台視覺結合國寶畫家王攀元作品,最終拿下第9屆台新藝術獎首獎;今年《婚禮》登上2015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的舞台時,國際舞評讚譽「以絕對的理想抱負與實力來體現不可能的可能」、「世紀當代舞團在不久的將來,勢必活躍在歐洲的各大主要舞台,閃耀其光芒」。這齣氣勢恢宏的舞作也在「歌劇院序曲」之列,12 月18-19日將於臺中屯區藝文中心登場,邀請民眾一睹席捲世紀的舞蹈風采。

17日彩排記者會中,世紀當代舞團姚淑芬老師表示《婚禮/春之祭》時隔 5 年在臺中登台, 此次演出加入學生舞者與在地素人的參與,再度賦予這齣舞作活力。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學系潘莉君教授則表示,當初校內公開招募學生舞者時,反應熱烈,學生們積極報名。排練過程中,學生們必須不斷拋棄過去對舞蹈與自我的認知,並再度重建,猶如經歷死亡與重生。臺中國家歌劇院王文儀總監則非常感謝屯區藝文中心全力支持,提供專業舞台設備,造就高難度的演出。她也讚譽舞作不僅因結合王攀元老師作品、與邀請學生舞者合作,讓《婚禮/春之祭》有了截然不同的藝術面貌。

史特拉汶斯基受20世紀初興起的野蠻主義影響,突破古典音樂自浪漫主義以來的文明規律,他質疑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斷開兩者關聯性,創作出沒有鋪陳、斷裂不連續的旋律。《春之祭》1913年在巴黎首演時,因為過於前衛刺激的音樂,當年引發暴動。同樣以大膽前衛著稱的編舞家姚淑芬,在百年後觸動敏銳細膩的藝術神經,為了避免受其他編舞家的影響,創作時刻意拒看任何版本的《春之祭》,赤裸地讓音樂滲透入自身體內,經過長達一年的浸泡和發酵,細胞的經驗記憶與音樂的意識,發生了奇妙的化學變化和反應。

為了尋找搭配音樂的視覺元素,姚淑芬尋覓一位畫家合作,偶然的機緣下姚淑芬在公共電視上看見一幅畫作《歸向何方》,短短兩秒的螢幕影像,卻給了她明確方向,「生活很複雜,為什麼能畫出這麼極簡的作品?」。他是百歲國寶級畫家王攀元,王攀元畫作風格極簡、背後的情感卻是炙熱,深深觸動她。在編舞上也孕育出許多靜態畫面,畫作投影的色彩豐富了舞蹈心境的轉換,或對比,或結合,舞與畫在內心與外在、寂靜與澎湃中激盪。

關鍵字:東西方 藝術 婚禮 春之祭 臺中 亞太新聞網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