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青圖騰藏黑色素癌 醫師:有痣、沒痣都要警示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黑色素癌是最惡性的皮膚癌,患者常因一顆不起眼的小黑痣而忽視延誤就醫,引發致命危機!英國刺胳針(The Lancet)期刊上就指出,一名42歲男子因背上有痣,刺上青龍圖騰試圖掩蓋美化,事後才知那並不是痣,而是黑色素癌的病灶;在國內,52歲的邵先生一開始對於腳底的小黑痣不以為意,沒想到幾個月後,變成2到3cm的不規則形狀的小黑塊,且已是黑色素癌第三期,經歷手術、放療、化療等治療卻仍面臨腫瘤轉移,直到接受免疫抗癌新藥Anti-PD1治療後,病情才獲得控制。

台大醫院皮膚部朱家瑜醫師表示,皮膚癌的人數在20年內成長近4倍,其中惡性黑色素癌發生率為第三高。其成因和基因、家族史相關,國人常見部位包括手、腳的四肢末端,提醒民眾一旦發現痣出現在上述部位時應仔細觀察其變化,一旦有異常變化,如形狀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有淺有深、直徑≧6mm、快速隆起或是原本扁平的斑點突然凸起就必須提高警覺,應及早就醫,必要時進行病理切片,以早期發現,盡早控制病灶。

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張文震副教授則指出,只要細胞有黑色素之處就有可能病變為惡性黑色素細胞癌,台灣每年新增250名病例,發現時多數已屬晚期,過去治療選擇多為化療,但效果有限,因此早期發現很重要,一旦黑色素癌轉移,死亡率就會大幅增加。

但今年初,國內已核准了第一個Anti-PD1免疫抗癌藥物Pembrolizumab,讓無法手術切除或轉移性的晚期黑色素癌的癌患使用,據臨床研究顯示,即使已到這麼晚期,使用新藥後腫瘤反應仍達21%,是傳統化療的5倍之多,且復發風險比化療大幅降低43%。

不過張文震副教授也強調,雖然新藥經臨床研究證實腫瘤反應率達21%,且副作用雖較傳統化療少,但仍可能出現免疫相關副作用,因此,早期發現才是重點。

關鍵字: 亞太新聞網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