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中心/彰化報導

大葉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大四學生陳佑軒、呂承勛,在林重宏老師的指導下,將用於微生物觀察的「Winogradsky column」,改良為「沉積土微生物燃料電池」,提出運用汙泥種電的可能。

生資系副教授林重宏表示,農地種菜、農地上方搭起太陽能棚架種電,已形成一股「農電共生」的新浪潮,那植物可不可以發電呢?陳佑軒、呂承勛的大四畢業專題,嘗試製作用植物發電的電池,他們以汙泥當材料,把微生物學家溫諾格列斯基發明的「Winogradsky column」,和微生物燃料電池結合,透過「Winogradsky column」裝置分離不同的光合菌菌種,再讓光合菌在日照下吸收養分來發電。

大四生呂承勛回憶說,學長王帥皓曾經嘗試用睡蓮和浮萍種電,但效果不好。他們修微生物學課程時,聽到老師介紹微生物觀察的簡易裝置「Winogradsky column」,突發奇想,興起改良成沉積土微生物燃料電池。陳佑軒同學指出,一般微生物燃料電池是不照光的,他們運用光合菌發電,所以必須接受日照。經過5個月的實驗,已確認發電的可行性,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應用在農田的排水溝,環保發電的同時,也改善汙泥的問題。

關鍵字:農電 共生 大葉大學 生資系 學生 汙泥種電 亞太新聞網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