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文一/嘉市報導
 

42歲的翁小姐,幾年前口腔開始反覆出現潰瘍,隨著發生頻率越來越高,潰瘍持續時間越來越久,吃東西、說話都疼痛不已,一度懷疑自己可能罹患口腔癌,甚至差點因腸粘膜潰瘍引起的劇烈腹痛及發燒而開刀,在確診為貝歇氏症後,持續用藥及施打生物製劑,病情終於獲得緩解。


圖說: 貝歇氏症口腔粘膜反覆潰瘍 生物製劑緩解病情。記者張文一拍攝
 

家住彰化的翁小姐,8年前開始頻頻出現口腔潰瘍症狀,原本一、兩個星期就會復原,但三年開始,潰瘍持續的時間逐漸拉長,每次都要二、三個星期才會復原,而且舊傷口還沒好,新傷口又出現,潰瘍位置從口腔延伸喉嚨,有時痛到嘴巴只能半開,說話、吞口水都有困難,晚上常常痛醒。由於傷口一直反覆,翁小姐四處求醫,直到去年才有醫師研判她可能是罹患貝歇氏症,翁小姐與家人上網找資料,在有限的訊息中,正好看到鄭姓主持人的太太到大林慈濟醫院找賴寧生院長治療的新聞,因此決定來到大林求醫。經過住院徹底檢查,證實翁小姐確實罹患貝歇氏症,使用類固醇治療及標靶療法後,終於讓病情獲得控制。
 

  為了和這個陌生的疾病好好相處,翁小姐配合醫囑改變生活作息,飲食清淡多蔬果,並從去年九月開始接受每月一次生物製劑治療,讓病情有了顯著的進步。
 

 大林慈濟醫院賴寧生院長表示,貝歇氏症又稱貝西氏症、貝塞特氏症,是一種慢性發炎的全身性疾病,常見症狀為反覆性的口腔潰瘍,發生部位包括全口腔、咽喉、食道、甚至整個腸胃道,最近資料更進一步發現,東方人特別容易波及小腸及大腸發炎潰瘍,甚至造成腸胃穿孔,另外還有生殖器周邊潰瘍、虹彩炎、靜脈栓塞、結節性紅斑及小膿腫等。
 

 在貝歇氏症的治療方面,賴寧生表示,患者須要由醫師評估其嚴重性及器官影響程度,來給予藥物治療,可使用類固醇、秋水仙素及免疫調節劑,來調節自體免疫反應,減少淋巴細胞、中性白血球過度活躍引起的慢性發炎反應,大部份病患治療後,病灶部位皆可改善。若是有重要器官影響,則須積極治療,使用免疫抑制劑,亦或生物製劑治療,可以有效改善症狀發作的頻率及疼痛程度。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