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新聞網/地方中心/台北報導】

赤鯥 (Doederleinia berycoides) 臺語俗稱紅喉、紅佳夢,全身鮮紅顏色討喜,肉質細嫩富含油脂,深受老饕喜好,魚市場每公斤平均拍賣價早已突破千元大關,30 cm以上的大型魚甚至每公斤高達1,300元以上。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於2015年首度達成我國的赤鯥人工授精試驗,未來將配合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種原庫抽取的低溫海水,穩定生產足夠種苗,待建立相關繁養殖量產技術後再轉移給產業界利用。  

赤鯥為礁岩性魚類,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區之日本、臺灣、印尼及澳洲西北部海域。臺灣的東北部、東部及南部海域水深250~400 m的大陸斜坡區均可發現其蹤跡。其體表鮮紅,口腔內部為黑色,體長可達40 cm,為夜行性魚類,夜間會上游至250~300 m處覓食。雄魚體型較小,超過28 cm以上者則幾乎都是雌魚,產卵期集中在每年的9~10月中旬,此時會聚集在水深200-300 m處產卵。  

水試所研究人員於產卵期的8~11月出海採集,進行海上人工授精,在10月及11月終於取得成熟水卵進行試驗。受精卵為分離之浮性卵,呈透明圓形,平均直徑為0.84 ± 0.02 mm,內含油球1顆,平均直徑為0.25 ± 0.04 mm,於水溫26℃時約18小時孵化,仔魚全長 1.64 ± 0.2 mm。仔魚孵化後尚未開口,仰賴卵黃維生,48小時後,口部和腸道形成,可投餵纖毛蟲、輪蟲等初期餌料,經6天培育後全長達3.0 mm。  

赤鯥人工授精首度成功案例,是2013年11月由日本新潟市水族館「Marinepia日本海」與日本水產總合研究中心日本海區水產研究所合作,2014年9月,富山縣水產研究所協同上述兩機構,成為第二個完成人工授精繁殖機構。赤鯥在日本素有「白肉鮪魚」美稱,日本海為主要產區,近年來日韓兩國競相捕撈造成漁獲體長變小、產量遞減,故日方積極發展人工繁養殖技術,希望能完成本種之完全養殖,並量產種苗提供放流。深海魚普遍具有生長期長、成熟晚的特性,水試所有鑑於近幾年赤鯥需求量大,致使捕撈壓力漸增,因此積極進行其族群動態特性、保種等相關研究以及繁養殖試驗。聯絡人: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何源興主任、吳允暉助理研究員、鄭明忠研究員,聯絡電話:(089)850090轉301。    

關鍵字:赤鯥魚 市場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