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新聞網/生活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夏天來臨,民眾喜愛戶外運動、野外露營,但仍要小心安全,避免侵擾各種蟲蛇昆蟲的作息而遭到攻擊。根據統計,台灣的陸生蛇類超過46種,具有毒性的種類共16種,其中有可能致人於死的種類僅有12種。按照蛇種及歷年案件、毒性歸類統計,台灣六大毒蛇為赤尾鮐(青竹絲)、龜殼花,飯匙倩(眼鏡蛇)、雨傘節、百步蛇及鎖鏈蛇。

根據疾管局統計,2016台灣地區毒蛇咬傷調查報告顯示,毒蛇咬傷比例依序為赤尾鮐(31.7%)、龜殼花(23.3%),飯匙倩(13.2%)、雨傘節(5.5%)、百步蛇(1.4%)及鎖鏈蛇(0.5%)。

統計指出,每年都有約1100多人慘遭蛇吻,當中,一年超過300人遭青竹絲咬傷,意即6大毒蛇中,咬傷比例最高、攻擊性最強的毒蛇是「赤尾鮐」青竹絲,;而單位毒性最強的蛇種是雨閃節,是台灣最毒的毒蛇王;遭咬傷後致死率最高的是百步蛇,因為瞬間注入的毒液量最大,是最危險的毒蛇。

疾管局統計,每年的蛇吻高峰則是7月及8月2個月份,約有4成咬傷都發生在這期間。為避免國人因蛇吻遭受傷害或死亡,疾管署每年均備有足夠的抗蛇毒血清供民眾救急,分別為抗龜殼花及赤尾鮐蛇毒血清凍晶注射劑約3200瓶、抗雨傘節及飯匙倩蛇毒血清凍晶注射劑約1200瓶、抗百步蛇蛇毒血清凍晶注射劑約330瓶、抗鎖鏈蛇毒血清凍晶注射劑約50瓶。

醫療院所如有緊急調度抗蛇毒血清之需求,亦可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洽詢。

台灣六大毒蛇小檔案(資料參考健行筆記

1.百步蛇(出血性毒,毒液量最大)



▲百步蛇體型粗壯,身上有三角形花紋,尖唇上翹45度。通常盤坐在林道或是緩慢爬行,通常性情穩重不隨便開口咬人,但出毒量大,一旦咬傷人,致死率高達24%。(圖片來源:網路)

咬傷後症狀:屬出血性毒咬傷時,局部有劇烈疼痛,皮下腫脹迅速,皮膚很快出現多個水泡及血泡,咬痕處會持續滲血。病人凝血機能明顯受到抑制,可能合併其他器官的出血,例如牙齦出血、便血、尿血甚至咳血或腦出血。若沒有治療,咬傷部位可以持續腫脹及組織壞死。造成間室症候群、橫紋肌溶解、續發感染等。

2.龜殼花(出血性毒、毒牙最大)



龜殼花良好的保護色和時常爬到住家找老鼠吃的習性,攻擊性強,致死率約8%。(圖片來源:網路)

咬傷後症狀:屬出血性毒,咬傷時,毒牙痕明顯,局部會疼痛、腫脹,皮下可見瘀血,少數有水泡或血泡。延遲治療腫脹程度可能會迅速惡化,嚴重時造成間室症候群,橫紋肌溶解症等。對人類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有影響。

3.赤尾青竹絲(出血性毒、最喜歡咬人)



野外數量非常多的小型毒蛇,常在潮濕環境坐等蛙類等獵物,曾經一個晚上在18公里長的公路沿線看了50條。雖然佔毒蛇咬人的比例十分高,但是因為出毒量很小所以致死率僅約1%。

咬傷後症狀: 屬出血性毒,咬傷時,毒牙痕明顯。對人類血小板及凝血因子之影響小,少見全身性出血症狀。咬傷率高,但致死率低。

4.鎖鍊蛇(混和型毒、數量稀少)



因為身體上如同鐵鍊的圓斑而得名,受到威脅時常常將頭部埋在身體中央,蜷成一團並發出很大的嘶嘶聲響。兼具神經毒和出血毒性,是攻擊性強致死率高的種類,但是數量已經非常稀少。致死率約6%。(圖片來源:網路)

咬傷後症狀:出血及神經毒。背部有暗色或深褐色橢圓形斑紋,有如鎖鍊狀。主要在台灣東部及南部山區較為常見。咬傷後,牙痕可能不明顯,局部可能有輕至中度的腫脹、瘀血、水泡或血泡,全身性出血症狀明顯且嚴重。很快出現擴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急性腎衰竭相當常見。也可能會有溶血、橫紋肌溶解、肺水腫等。少數個案可能發生腦梗塞、休克、意識障礙。

5.眼鏡蛇(神經性毒、長相兇狠)

體型可達兩公尺長,受威脅時會將前1/3軀體豎立並撐開頸部皮摺,具有強烈毒性致死率高,但因為人為獵捕與棲地破碎化,使得數量漸漸減少,致死率約15%。(圖片來源:網路)

咬傷後症狀:神經性毒蛇。蛇毒同時具有組織毒可使組織壞死及神經毒素阻斷神經傳導,麻痺橫紋肌。台灣眼鏡蛇咬傷局部會紅、腫、痛及組織壞死常見。多數病人無典型神經症狀。全身性症狀則有頭昏、噁心、嘔吐、腹瀉、眼皮下垂、吞嚥困難、肢體麻木等。罕見呼吸衰竭。

6.雨傘節(神經性毒、單位毒性最強)

台灣單位毒性最強的陸生毒蛇,不會主動攻擊,被咬到以後通常沒有明顯感覺,一段時間後神經毒素會阻斷神經傳導,使傷者橫隔肌無法收縮窒息而死。致死率約23%。(圖片來源:網路)

咬傷後症狀:咬傷時,局部可能只感覺針刺感,隨後局部會有麻木感,咬痕常不明顯。全身性症狀以肌肉無力為主,有瞳孔放大合併光反射異常、眼皮下垂、吞嚥困難、發音困難。因吞嚥困難,易造成吸入性肺炎。特別注意病人隨時可能會呼吸衰竭。

關鍵字:夏天 毒蛇 攻擊性 致死率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