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牡丹江市政府10日正式對外宣布,滿族古刺繡—「渤海靺鞨繡」已入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四批保護名錄。

靺鞨繡來自大陸東北地區,雖經歷不同時代,族稱與歷史卻系出同源的傳統民間工藝,以牡丹江為中心,為東北滿族相當具特色的文化遺產。孫艷玲女士表示,各個時代有不同的稱呼,以清朝滿族來說,本身傳承者的角色目前排行第四代,追本溯源統括以靺鞨族來看,已是第16代,流傳在東北千餘年歲月。


靺鞨繡的刺繡技法起源於唐朝時期的渤海國(公元698—926年)。渤海國以粟末靺鞨族為主體,史稱「海東盛國」,手工業與刺繡業十分發達,除與內陸的官私貿易外,與日本等鄰國同樣有貿易往來。而滿族起源於靺鞨,渤海靺鞨繡也被稱為滿族古刺繡法,流傳至今。

渤海靺鞨繡第四代傳承人孫艷玲表示,經過1300多年凝練後,渤海靺鞨繡從傳承到開發已融入了中國東北地區的特有山地文化。與中原地區流傳的蘇繡細膩如水、小家碧玉的風格比較,靺鞨刺繡色彩艷麗、大氣磅礴、把東北人那種粗獷豪放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孫艷玲說,她在學習繼承傳統靺鞨繡的基礎上,嘗試將現代攝影技術與傳統的東北三角針技術融合在一起。繡娘們“需要把圖案深深地記在腦子裡,再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用不同的感覺去詮釋作品”,尤其,在優秀的繡品中,很小的一部分圖案就有可能要用到幾十種顏色,來製造出畫面淡進淡出的效果。

記者了解到,在孫艷玲學習傳承靺鞨繡前,渤海靺鞨繡曾經一度瀕臨失傳的境地。目前在牡丹江市已有超過5000名繡娘掌握這項技法,並創造了7000餘萬元人民幣的社會財富。

孫艷玲介紹說,今年6月她將赴意大利參加米蘭世博會。作為一名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使者,屆時孫艷玲會將中國這項“指尖上的藝術”展示給全世界。

關鍵字:渤海 靺鞨繡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