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新聞網/臺南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為瞭解日治時期神社及相關文物現況,爬梳臺南地區神社的歷史紋理,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自去(104)年8月起委託臺北藝術大學林承緯老師團隊進行為期一年的系列調查研究,逐漸拼貼出消逝的神社文化。


▲ 鹽水公學校校內社。(圖片來源/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提供)


▲ 鹽水公學校校內社。(圖片來源/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提供)


文資處表示,本調查計畫完成後,後續規劃出版神社文物相關出版品,希望能藉此讓社會大眾一窺臺南地區曾存在半世紀的神社歷史文化,找回本地多元宗教信仰史中失落的篇章,並作為日後指定或登錄文化資產之參考依據。


由於多數神社目前皆僅存部份文物及殘件,有的甚至完全消失,要讓歷史畫面重現十分困難,因此林承緯教授研究團隊特別自相關文史資料著手,找出原神社的基本資訊(包括社格、建築形式、祭神、例祭日)、鎮座地以及經年累月的歷史圖像等,比對現今的位置進行田野調查。針對狀況較差的原神社遺構與文物殘件,則紀錄其現況與相對位置,並以這些資料做為文物調查表製作以及後續神社平面配置圖之繪製參考。


1895年日本治臺後,原僅流傳於「內地」的國家神道宗教信仰隨之進入臺灣,成為臺灣多元宗教發展史的一部分,作為神道傳播媒介的神社也相應設立。半世紀間,臺南地區曾相繼屹立著30多座神道信仰的宗教建築。這些建築在二次大戰結束後因為政權更迭、意識形態的轉變,有的被挪為他用、拆除殆盡,遺跡完全消失在當代城市紋理中;有些則歷經多次的破壞與重建,以一種喪失其原有文化色彩與場所精神的姿態,「相見而不相識」地繼續存在於常民的生活中。目前臺灣僅有極少數神社幸運地躲過當時該波「去日本化」的政治正確風潮而被保留下來,從斷垣殘壁中仍隱約透露出當年的風采。部分神社原本配置的石燈籠、鳥居、神馬、狛犬等文物,有的狀況較好被移至他處安置,但大多數都只在原地留下殘件,見證這塊土地的新舊更迭。 

關鍵字:林百貨 日治 神社 文資 石燈籠 鳥居 神馬 狛犬 亞太新聞網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