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新聞網/生活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苗栗縣府環保局今天在後龍鎮外埔合歡石滬,舉辦「守護石滬探索趣」環境教育系列活動,有多達200位大小民眾在石滬薪傳文化工作者帶領下認識海洋生態,並聯手築砌石滬,體驗古老的捕魚文化,以行動來維護傳統文化資產。


▲小朋友們在石滬中尋找魚兒蹤跡(圖片來源:苗栗縣政府)
 
後龍外埔漁港附近有兩座300年以上歷史合歡、母乃石滬,與澎湖知名的雙心石滬一樣的捕魚原理,也就是是以礁岩在海岸疊砌成一座圓弧型磯墻,以便在退潮時阻斷洄游魚群的退路,把魚兒圍困在石堤內來捕撈的陷阱漁法。


▲石滬捕魚在台灣已有數百年歷史(圖片來源:苗栗縣政府)
 
苗栗縣環保局特地在暑假最後一個周末假期舉辦「守護石滬探索趣」,一開放網路報名即秒殺額滿,參與民眾來自各縣市,以親子居多。 
 
縣長徐耀昌指出,先民以智慧築砌的「石滬」,是生活裡的「活化石」,更是最珍貴的文化觀光資產,縣府在去年11月已將合歡、母乃石滬登錄為文化景觀,希望參與民眾藉活動發現後龍人文生態之美,並為永續環境、愛護海洋共盡心力。
 
石滬專家王啟仁在活動中帶領民眾進行「探索石滬小旅行」,從體驗中瞭解石滬文化、石滬捕魚過程、認識外埔海濱生態;並向耆老學習修築石滬的工法,進行一場別具特殊意義的築砌石滬大考驗,見證先民從生活中取材、與大自然相互依存的智慧。
 
有些小朋友仔細探索石滬內是否有魚,其專心的神情,宛如專業的魚夫,爸爸媽媽看了也覺得逗趣又有意義。
 
王啟仁指出,早年後龍沿海一帶有22個石滬,但因為附近開港後,改變的海流逐漸將石滬毀損,僅存合歡、母乃石滬,退潮後,附近居民會在礫石灘上撿拾螺貝類。 
 
與會學者專家在活動後召開「守護石滬工作坊」,帶領民眾深入討論、省思石滬文化資源的保存,並希望喚起參與者對海洋資源的重視,進而培養保護自然環境的行動力,一同傳承守護石滬文化。
 

關鍵字:石滬 捕魚 漁業 傳統漁業 古代捕魚 後龍外埔 苗栗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