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新聞網/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農委會表示,由於社會結構及國人生活及飲食型態的改變,導致食米年消費量由民國70年每人每年99.4公斤逐年下滑至104年45.7公斤。政府為降低水稻生產過剩壓力並提升糧食自給率,近年積極推行活化農地政策,以增產蔬菜、果品及進口替代作物等。然而,傳統的溝灌、淹灌、漫灌等灌溉方式,消耗水量甚大,農委會積極推廣節水省工之現代化管路灌溉系統設施,30多年來累計申請戶達6萬3千餘戶,推廣面積達4萬7千餘公頃,估計每年可節省農業灌溉水量達2億立方公尺,不但有效緩和民生及工業的缺水問題,也提升農業用水利用效率。

全球氣候變遷致使水文現象愈來愈極端,在降雨量豐枯更為集中之情形下,水資源短缺發生之頻率已明顯增加,農委會為規劃更合理之農業用水、建立完善水源調配機制、加強投資農田水利事業,積極推廣節水省工之現代化管路灌溉系統設施,採用管路灌溉方法,不但促進作物根系生長、加強葉片伸展及果實發育,也提高了作物之產量與產質。

農委會指出,推動節水管路灌溉已是農田水利事業重要核心工作,補助農民設置管路灌溉系統,不僅可以降低單位面積灌溉用水量,緩和乾旱缺水風險外,自動化之灌溉方法,不但省工且省成本,也具有就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水資源有效利用、高品質旱作物需要及提高農民所得等優點。農委會也持續每年以2,000公頃為推廣目標,補助農民施設節水管路灌溉設施,歡迎農友就近向各農田水利會及其工作站洽詢。
 

關鍵字:節水管路 灌溉 提升用水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