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新聞網/生活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全球首次追蹤赤腹鷹遷徙途徑,墾丁國家公園成果斐然。昨日墾管處發表研究成果,初步獲得赤腹鷹部分遷徙路徑、停棲、度冬及繁殖地點之棲地類型,作為探討影響赤腹鷹族群變遷及移動路徑、時間等重要參考依據。

恆春半島為赤腹鷹、灰面鵟鷹等遷移性猛禽重要過境地點,墾管處至今累積超過二十年監測資料,赤腹鷹為台灣過境猛禽數量最多,去年赤腹鷹過境數量為十二萬七千四百九十五隻,雖略低於歷年平均值十三萬二千餘隻,但較前二年平均六萬隻增加,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為全球首例使用衛星系統追蹤赤腹鷹路徑之國家公園。

目前六座衛星發報器訊號,於抵達菲律賓及印尼等度夏地後滯留並失去訊號,期於三月中旬赤腹鷹北返時後能再度接收訊息,並增加衛星追蹤發報器繫放之數量,用以深入瞭解赤腹鷹其可能之遷徙路徑、度夏地及繁殖地等環境狀況,作為本處評估分析與監測赤腹鷹族群波動重要參考依據,揭開遷徙之謎。

墾管處去年委託臺灣猛禽研究會辦理「墾丁秋季過境赤腹鷹衛星追蹤計畫」,該計畫成功於去年赤腹鷹春季北返及赤腹鷹南遷期間,分別掛載赤腹鷹一隻雄成鳥、二隻雌成鳥及三隻幼鳥,並命名「墾丁一號」至「墾丁六號」,研究成果獲得一條「台灣墾丁-中國山東北返路線」至一條「中國山東-菲律賓南遷路線」與五條台灣至菲律賓、印尼南遷路線。

研究成果顯示,赤腹鷹「墾丁一號」於台灣過境期間,偏好利用低海拔淺山森林環境,景觀植被多為闊葉林、草生地及農耕地鑲嵌之環境,並與人類聚落重疊性高。由於赤腹鷹等遷徙性猛禽於跨海抵達或離開前後需消耗大量能量,出境點周邊之棲地完整性與食物的豐富度扮演重要角色,亦凸顯國內淺山保育之重要性。

赤腹鷹「墾丁一號」於6月6-19抵達中國山東省魯中南山地丘陵後,隨即停止發送訊息,並於9月20日南遷開始發送訊號,研究團隊判斷赤腹鷹為森林性猛禽,多數時間活動於樹蔭遮蔽狀況下,雖會進入農耕地覓食,短時間之充電尚無法提供衛星發報器足夠電力所致。

關鍵字:全球 首次 追蹤 赤腹鷹 遷徙 墾丁國家公園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