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大雨造成溪水暴漲,桃園南通橋支撐架被沖走。(圖片來源:翻攝網路)


圖、文/王孝聖的新聞時事觀

一道梅雨鋒面的肆虐,再次造成天災與人禍的爭議。處處坍方、淹水,連桃園國際機場也再度淪陷,似乎已成難以逃脫的宿命。

大自然因人類破壞環境而導致全球暖化,氣候異常極端化,早就已經不是新聞。然而,年年上演的氣候災情,並未使政府相關部門心生警惕。雖然社會大眾在每次災害發生過後,總是質疑政府的應變與善後能力,民意代表更是聲聲究責,但似乎已成為宿命般。就算氣象單位預先示警,災害卻依然無法避免。而且事後檢討、究責的戲碼也永遠不變。執政者將一切災害原因歸咎於「天侯異常」,似乎也已經成為慣性,而民眾也似乎只能無奈,祈求上天憐惜臺灣,不要再肆虐傷害了。

「事先防範災害發生」,原本就是政府無可推卸的責任。包括排水系統的改善、防範坍方的設施與山坡地保育……等,都應該在災後檢討中認真檢視,並且務實的進行相關改善作為,以避免未來再因類似天候狀態,再次發生災害的可能性。但我們的政府單位,似乎對於因天候異常而導致的災害,已經習以為常,甚至連卸責的理由也懶得多些「創意」。

民進黨的蔡英文政府,堅持以八千八百億的特別預算,進行所謂的「前瞻基礎建設計劃」。但對於桃園國際機場逢雨必淹、花東居民因蘇花公路坍方中斷而成孤島、山區常因大雨坍方、土石流而造成重大災害,甚至因此造成水庫淤積而使臺灣每年陷入缺水危機……等等,這些應馬上投入經費,進行相關改善措施之處,卻是「視而不見,淡然處之」。這樣的執政心態,如何能讓民眾能相信,耗費八千八百億特別預算作出的「前瞻基礎建設」的品質,以及其「前瞻性」。

大自然的力量,不是渺小的人類所能抗衡。但事先改善相關設施,研議具體可行的災害處置對策,避免天災發生時的災害擴大,這是人力所能為,也是政府施政的責任。倘若執政者持續編織謊言以推諉卸責,卻浪費公帑在虛有其表且毫無必要性的建設上。民眾對此荒謬的施政,卻一副事不關己、置身事外,甚至盲目支持,那就一種「自作虐」的表現。倘若再遇到天災,也就沒有理由再怪老天不眷顧臺灣了。

 

關鍵字:觀點 王孝聖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