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四廠。 (圖片翻攝自網路)


圖、文/王孝聖的新聞時事觀

新建完成後封存的核四電廠,不論核子控制科技、發電機組性能、機械材質完備性,肯定優於運轉近40年的核一、二、三發電機組。但臺灣卻在毫無章法的反核運動下,不論是勉強使用老舊且即將到達使用年限的老舊機組,或是不顧空污問題而大量使用火力發電,實際上對臺灣造成的危害,恐怕遠超過核四啟封運轉。

「非核家園」並不等於「清淨家園」,倘若以高汙染或破壞生態環境的發電方式取代核電,對臺灣未必是件好事。臺灣若想達到綠能發電,首先應盤點全臺灣適當且充足的綠能資源,之後在適當地點,選擇適當的綠能發電模式,進行測試與評估,除了確定發電效能外,更必須確定發電成本。整合相關測試評估資料後,再依據臺灣未來用電需求,以及民眾接受程度,進行相關規劃與佈建,最後才能真正走向「非核且健康」的能源使用目標。

臺灣四面環海,地理位置與地質結構,與其他目前已全面使用綠能發電的國家不同。貿然停用核電,立刻面臨電力供需失衡的問題。輕則造成民眾生活的不變,重則造成工商業損失,投資停滯、資金外流、經濟下滑,甚至因供電不穩而加重社會治安問題。政府在缺乏規劃的情況下,為了維持供電穩定,勉強啟用老舊的核電機組,運作發生故障與核安事故的機率,自然升高。而用火力發電全力運轉,造成的空氣汙染,危害的不僅是電廠附近居民健康,塵霾隨風四處擴散,全臺灣民眾的健康,都可能受到影響。而且,大量排放的溫室氣體,也可能引發國際環保人士的關切,對臺灣的國際形象與對外貿易,也可能因此而受到重大打擊。

沒有人希望居家環境受到輻射汙染的威脅,但核電是否等於輻射汙染,其實在科技進步,以及嚴格的管控之下,兩者未必畫上等號。如果政府毫無章法的「為反核而反核」,對電力供應保持「且戰且走」的態度。臺灣環境與民眾所面臨的風險,是否遠比核四啟封運轉更高?值得我們深思。

關鍵字:觀點 核四 王孝聖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