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廖副教授帶著生態工程實驗室的學生研究數年,。(圖/義守大學)


【亞太新聞網/記者陳芝蓮/高雄報導】

近期很夯的「魚菜共生」系統,在網路、生活百貨就能輕鬆購入,但要種什麼菜、養什麼魚,怎麼維持系統的平衡,其中有很多「眉角」並不是太容易找到解答;義守大學「土木與生態工程學系」副教授廖健森,帶著生態工程實驗室的學生研究數年,逐一解出養魚種菜撇步。

▲廖健森帶著生態工程實驗室的學生研究數年,逐一解出養魚種菜撇步。(圖/義守大學)

為一探奧妙,上周高雄市議會「氣候變遷小組」的議員率隊參訪義大;廖健森指出,「魚菜共生」即是魚幫菜、菜幫魚,魚的排泄物供給菜養分,菜則吸收水中過多的硝酸鹽類,淨化後的水則流回魚池;該系統能因應極端氣候的變化,同時也符合農業循環經濟,各縣市政府目前開始應用於建置綠屋頂,不僅能對抗熱島效應,種養出的菜及魚也能提供有需要者,一舉數得,而他所建立的三相共生體系,則將常見的「魚菜共生」再加上「藻」元素,讓系統循環更形自主完整。

盤點過去所學,涵蓋微生物、農業、藻類生質能源等領域,廖健森進而投身研究「魚菜藻共生」,然而一開始團隊不太會養魚,因此經常讓魚生病,或者光源強度不夠,使得蔬菜生長受阻,但他們並不氣餒,目前已建構一組相當穩定的「魚菜藻共生」系統。

市面上的魚飼料多從系統外加入,「何不試試讓系統自產魚飼料呢?」廖健森說,他嘗試把「小球藻」加入系統,養菜同時也養藻,再取出藻類製成飼料,完整自主循環就此完成;不過,他笑言,一開始丟藻飼料時,池中的魚完全不捧場,深入研究後才恍然大悟,原來所飼的加州鱸魚為肉食性,不愛吃「素」,後在飼料中加入些許魚粉,魚才「給面子」吃進肚。

「魚菜藻共生」看似容易,其實不然,每環節都藏著學問,同一套系統在氣候不同的地區,都需依照所處環境,進行各種參數的調整,讓所養的菜不會產生硝酸鹽過量的問題。

廖健森目前已經推導出一個動力方程式,能計算出多大的空間能養多少魚、每日投入飼料量、後端能養殖多少量蔬菜。他把這樣的概念,稱為「質能轉換的藝術」,指出「魚菜藻共生」並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土耕,但能提供在不適合土耕區,另一種農耕的新選擇。


 

 

關鍵字:義守大學 土木與生態 工程學系 廖健森 投身研究 「魚菜藻共生」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