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南投醫院身心科陳恆生醫師向民眾說明介紹思覺失調症。(圖/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何秀菁/南投報導】

2016年女童在台北市內湖遭王姓精神患者隨機砍殺案件,震驚社會,也引起民眾關注。王男在法院安排下接受精神科醫師鑑定,診斷為「思覺失調症」。但是尚不清楚王嫌犯罪當天的精神狀態以及犯罪的原因與其精神疾病是否有相關。衛福部南投醫院身心科醫師向民眾說明介紹思覺失調症,並強調病友若經過良好治療,是可獲得良好控制,盼民眾可對精神疾病有進一步的了解。

南投醫院身心科陳恆生醫師表示,過去人們常將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誤以為是人格分裂,其實不然。在未更名前,社會刻板印象,使病患經常受到異樣眼光,寧可隱瞞病情,也不願就醫,龐大社會壓力更可能影響病情。衛生福利部已於2014年正名為思覺失調症,是「思考」及「知覺」失調的一種腦部疾病,醫界普遍認為病因是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血清素等等失調,進一步造成大腦萎縮影響功能。常見的表現包含幻覺(聽幻覺、觸幻覺、嗅幻覺等)與妄想(被害、誇大、奇異等)。

台灣目前這類的病患盛行率大約千分之三。相關研究指出,思覺失調症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其復原情況會越好,且能進一步防止腦部損傷。於發病一年內就醫,大約能恢復7成以上的腦部功能,但用藥不能間斷,過去曾有研究發現,即使中斷用藥時間僅不到10天,症狀復發且須住院的風險卻高達2倍。

陳恆生醫師表示,未經過治療的病患可能會受症狀影響出現一些干擾行為,甚至造成鄰里或家人的不安。思覺失調症若不積極治療,將不斷惡化至無法自我照顧。其病識感也會隨著疾病惡化逐漸消失,病患在發病早期還知道自己與正常人似乎有點不一樣,隨著病發頻率增加,便會開始主動去解釋自己的感受而漸漸形成固著的想法,同時逐漸失去病識感,治療將越顯困難。

除用藥以外,調整生活節奏、將壓力降到最低就能正常工作生活;也可鼓勵病患找到有興趣、能激發生活熱情的事務,並兼顧現實面,如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建立規律生活步調。病患若及早且積極治療,最好的狀況甚至仍能結婚、生小孩或維持原本社會職業功能。思覺失調症不管對病患、家人、甚至是社會都是一段長期的抗戰,唯有保持各方面持續合作,才能達到最好的預後。 

關鍵字:精神病患 思覺失調症 衛福部 南投醫院 身心科 陳恆生醫師 人格分裂 幻覺 聽幻覺 觸幻覺 嗅幻覺 妄想 被害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