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資訊儲存技術協會(TISA)將於10月30日召開第15屆「台灣資訊儲存技術協會年會」。(圖/台灣資訊儲存技術協會提供)


【亞太新聞網/財經新聞中心/竹科報導】

成立已逾15年的台灣資訊儲存技術協會(Taiwan Information Storage Association,TISA),將於10月30日(週二)下午在台北晶華酒店召開第十五屆「台灣資訊儲存技術協會年會」。這次年會將頒發一項極為重要而有意義的「第15屆台灣資訊儲存技術獎項」,今年「傑出資訊儲存獎章」得獎者為國立交通大學終身講座教授施敏教授,並被譽為「台灣半導體教育界之父」且為「浮閘記憶體效應」的發現人,此一獎章是資訊儲存界最高的榮譽獎。

台灣資訊儲存技術協會表示,施敏博士於1967年發現「浮閘記憶體效應」(Floating-Gate Memory Effect),此一重大的發現成為包括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在內所有可程式化「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體元件」的基礎,這項劃時代發現促成資訊儲存的革命性發展並開啟了數位時代,舉凡現今所有的行動裝置、智慧型電資通網的產品均含有此一重大發明的半導體記憶體元件。

1974年施敏教授被時任經濟部部長的孫運璿聘為「電子工業諮詢小組」委員,同時也被工研院聘請為「電子技術顧問委員會」委員;1976年經濟部特別成立「發展積體電路計畫工作小組」,而施敏教授再度被聘為七位委員之一,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給予重要的分析與建言。除了在學術界相當活躍之外,施敏教授也曾於1969年參與台灣第一間半導體公司「環宇電子」的技術顧問,而宏碁電腦創辦人施振榮曾是環宇電子的工程師。

施敏博士於1969年發行英文著作「半導體元件物理學」(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而此一書本成為當時全球最早、最詳盡的半導體教科書,發行後被譯成六國語言,享有「半導體聖經」美譽的教科書,讀者幾乎涵蓋所有半導體及其相關科技界人士。從1966年開始,施敏博士向美國貝爾實驗室申請5次留職停薪,返回台灣而在交通大學、臺灣大學、中山大學等學校開班授課,並培育了台灣最早的4位國家工學博士(張俊彥、陳龍英、褚冀良以及蘇翔),對台灣半導體人才的啟蒙及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影響。

1989年自美國貝爾實驗室退休之後,施敏博士至新竹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任教而繼續培育台灣半導體人才。2017年施敏教授獲得全球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頒發「尊榮會員」(Celebrated Member),這位台灣半導體教育界之父所作「浮閘記憶體效應」重大的發現或則在半導體教育界教學精神,至今仍深深影響產、學、研界。

 

關鍵字:TISA 台灣資訊儲存技術協會年會 第15屆台灣資訊儲存技術獎項 施敏 台灣半導體教育界之父 浮閘記憶體效應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