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局專門委員陳修程(左1)、攝影家施進發(左2)、曾進發校長(中)、新化區長吳金喜(右2)、文史工作者康文榮老師(右1)出席新書發表會合影。(圖/記者劉彩雲攝)


【亞太新聞網/記者劉彩雲/台南報導】

新化區公所在文化部、市府文化局社區營造計畫支持下,委請在地文史工作者曾進發校長與攝影家施進發聯手,費時1年完成「新化街區宗親聚落與古宅的故事」一書,12月18日舉行發表會,分享兩位在地人主動記錄宗親聚落的過程。


▲曾進發校長(右)與攝影家施進發(左)合影。(圖/記者劉彩雲攝)

曾進發表示,新化街區宗親聚落源於十六世紀末到十八世紀初期,來自福建省漳州府和泉州府的先民相繼到大目降開墾,在土地、人、住所等條件長期連結後,形成聚落,也就是許多俗稱「厝」的庄頭。依據新化鎮誌(39頁)記載,新化鎮街區八保以厝為古地名的,目前共有15個以「厝」為地名的宗親聚落,本書所敘述的王厝、徐厝、孫厝、連厝、林厝、李厝、何厝、周厝、許厝、鍾厝、劉厝、梁厝、康厝、歐厝、蘇厝等15個故事,15姓的人口佔新化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三十七;作者曾進發、總編輯兼攝影施進發兩位資深在地文史工作者,探訪各個聚落古宅,書寫新化人的在地文化記憶及情感。


▲「新化街區宗親聚落與古宅的故事」一書。(圖/記者劉彩雲攝)

新化區長吳金喜表示,新化古稱「大目降」,街區的宗親聚落隨著工商發達、遷移頻繁,加上房屋改建等因素,今日所稱的「某厝」已難看出同姓群居的景象或發展過程。文化局專門委員陳修程指出,「老聚落」隨著「老一輩」逐漸凋零被遺忘,希望透過在地文化記憶書寫,將老聚落的故事及特色記錄下來,讓後代子孫認識自己的家鄉,讓文風薈萃、也是「台南府城」後花園的新化,建構出自己宗親聚落與古宅的完整故事。

關鍵字:新化區公所 新化區長吳金喜 文化部 市府文化局社區營造計畫 攝影家施進發 曾進發校長 文史工作者康文榮老師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