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愛惜醫師泌尿道感染在嬰幼兒是最常見的細菌性感染,治療方法可分門診和住院。(圖/記者鄭順彬攝)


【亞太新聞網/記者鄭順彬/臺南報導】

泌尿道感染在嬰幼兒是最常見的細菌性感染,在2個月至2歲寶寶其發生率約5%;由於此年齡感染的症狀並不明顯且非特異性,常常只能以發燒來表現,以致被忽略而延誤就醫,如果加上有先天性泌尿系統異常,醫師指出例如膀胱輸尿管迴流(Vesicoureteral reflux ,VUR)更容易侵犯到腎臟而引起結痂、纖維化及萎縮,進而導致高血壓影響腎功能,將會造成永久性的損傷。

郭綜合醫院表示泌尿道感染是指從尿道口、輸尿管、腎盂到腎臟之間,任何一部份的細菌感染,在臨床上嬰幼兒很難區分感染的部位,因此統稱泌尿道感染。臨床症狀會隨年齡而有所不同,新生兒常以黃疸、發燒、生長遲緩、嘔吐、拉肚子、敗血症來表現,而嬰幼兒以發燒、嘔吐、尿味異常、頻尿、尿失禁、腹痛、生長遲緩來表現。

郭綜合醫院兒科部部長林愛惜醫師表示泌尿道感染致病菌90%是單一菌種,其中85%以存在於大腸內的大腸桿菌為主。在單純性泌尿道感染中,大多經由會陰上行感染尿道而造成,新生兒還有可能經由血液循環方式感染;所以常常有敗血症且合併先天性泌尿系統結構異常及阻塞。一歲以內寶寶,男寶寶比女寶寶多,由其是有包莖者,其發生率為已割包皮者的10倍;一歲至青春期,女孩比男孩多,因女生的尿道短,腸內細菌比容易經會陰部侵入而導致發炎;另外憋尿、便秘、衛生習慣不良、便後清潔方式不當,容易將細菌帶進尿道,都可能增加感染機會。

林愛惜醫師指出如何診斷泌尿道感染?尿液細菌培養是診斷的必要黃金準則,所以剛開始用,最準確的方法收集尿液是很重要的,且還沒有使用抗生素之前先收集尿液,因抗生素的使用會影響尿液培養的結果,有三種收集尿液方式:恥骨上緣膀胱穿刺、經尿道導尿、自解中段尿液,若無法自解的嬰幼兒,應用前二項方法收集尿液才不會汙染,以致影響誤判結果。尿液常規可檢查是否有膿尿、細菌、亞硝酸鹽及白血球酯酶來評估,可初步評估感染的可能性。其他的檢查如腎臟膀胱超音波、膀胱輸尿管迴流攝影(VCUG)、核子醫學腎臟掃描,各有其功能及時機性。

0-18歲,第一次泌尿道感染的病患合併膀胱輸尿管迴流(Vesicoureteralreflux ,VUR)的發生率為30%,依國際分級共分五級,第一、二級迴流屬於輕
度,預後好只需觀察等待;第三級迴流屬於中度需使用預防性抗生素;第四、五級迴流屬於重度,除使用預防性抗生素外,若兩歲後還持續在四級以上,就需外科矯正。膀胱輸尿管迴流攝影的時機為:(1)、任何年齡 ≥ 2次尿道感染合併發燒 (2)、任何年齡尿道感染合併發燒加上以下任一選項:腎臟超音波有任何異常、發燒 > 39°C,且細菌非大腸桿菌、高血壓或生長遲發、家屬要求。治療目標為藥物和症狀緩解、預防復發、矯治先天結構異常。

林愛惜醫師強調治療方法可分門診和住院,哪些小孩可考慮門診治療?就是食慾及活動力良好、沒高燒、無尿道結構及功能異常、小朋友及家長可配合回診追蹤治療者。需住院者為年紀小於2個月、合併敗血症、食慾差、活動力下降、低血壓或循環不良、免疫不全、泌尿道結構及功能異常、嚴重嘔吐、無法口服藥物、門診追蹤難以控制病情以及反覆泌尿道感染。



關鍵字:危機重重 嬰幼兒泌尿道感染 膀胱輸尿管迴流 林愛惜醫師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