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六大圳灌溉大斗六區萬餘公頃良田,雲林農田水利會今天舉行「圳頭祭」通水典禮。(照片:雲林農田水利會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張立明/雲林縣報導】

雲林農田水利會今天(15日)上午9點30分,於該會林內鄉觸口派駐站斗六大圳分水門前,舉行斗六大圳通水典禮,灌溉大斗六灌區1萬餘公頃農田。

該俗稱「圳頭祭」典禮,由雲林農田水利會會長林文瑞主祭,大斗六灌區會務委員、水利小組長、班長,農民會員及水利會員工共200多人與會,敬備三牲酒禮等祭品,敬祭天地,祈求風調雨順、通水順利、國泰民安、五穀豐收!

斗六大圳水權起從每年5月15日,迄於12月31日,灌溉大斗六灌區1萬餘公頃農田。大圳流經林內鄉、斗六市、古坑鄉及嘉義縣大林鎮等4鄉鎮市共23村里。

經過從1月1日至5月14日近半年停水期間,灌區內農民會員殷切期盼通水,尤其大斗六灌區稻米、蔬果包括文旦、柳丁、火龍果等農產品,需水恐急。

會長林文瑞表示:雲林農田水利會以虔誠謙卑的心,遵循古禮,舉行斗六大圳圳頭祭,目的是祈求通水順利,讓農民用水無虞,希望能讓農民會員們都能豐收發財。

典禮在會長林文瑞與斗六區會務委員包括楊鎮文、黃竹城、黃賢哲、劉瑞德、蔡宗仁等人共同啟動水門,正式通水後圓滿完成。

林會長提及斗六大圳艱辛的籌建沿革表示,全長29公里的斗六大圳灌溉大斗六地區1萬餘公頃農地,滋養孕育無數的斗六人。1947年,斗六大圳的創建人之一謝堡丁,也是雲林農田水利會的前身--斗六農田水利會會長,曾在斗六大圳興設前發下豪語,要讓大斗六地區「石礫上將生長花果」。

71年來,斗六大圳與謝堡丁雖不如嘉南大圳及日本水利工程技師八田與一,那樣廣為人知,然而斗六大圳其實是光復後第一個由台灣人自行設計興建的水利灌溉系統。

1947年8月工程開始興設,日本人已經離開,苦於工程人員不足,再者,年初發生228事件,政治上不安定,而經費財源更是苦無著落,當時甚至由軍方派出兵工部隊支援工程的施作。

1950年,得到關鍵性的美援才使得工程得以順利進行。在謝堡丁與所有工程團隊努力之下,打破當時崇拜日本人工程技術的迷思,終於完成斗六大圳的興建。

值得一提的是,斗六大圳興設之初即有工程綠美化觀念,進水口週遭種植花木,興設涼亭「遠山近水亭」、步道等綠美化設施,晨昏之際,扶老攜幼,儷影雙雙,漫步其中,遠眺蜿蜒的中央山脈,濁水溪的潺潺流水、日出、夕陽,欣賞美景無限,50多年來,對附近居民而言早已是日常生活的樂趣之一。

921大地震時,原渡槽遭震災毀損,其後改以鐵製渡槽,施設前,鑽心測試其基礎樁混凝土強度,竟發現50餘年後,其混凝土強度仍超出標準甚高,足見當時極佳施工品質。而為了保護渠道,當時更施設有虹吸工,用以排放多餘水量,倒虹吸工用以將水源跨送過原有溪流。

斗六大圳取清水溪、濁水溪的水源,(目前斗六大圳僅取濁水溪水源)灌溉斗六地區當時相當貧瘠的農地,肥沃了斗六地區的農田,終於使得「石礫上將生長花果」的夢想得以實現!

斗六大圳灌溉計畫,早於1954年施工至古坑鄉時,由於當時台灣製糖工業鼎盛,台糖公司被要求以提高蔗糖產量為首要目標,無法提供水路用地,致本計畫暫停施工,以致於超過半世紀以來,斗六大圳末端的雲林縣斗南鎮、大埤鄉及嘉義縣大林鎮等灌區,未能有充足灌溉水源可用。

接續完成興建「斗六大圳幹線續建工程計畫」成為雲林農田水利會積極推動的重大工程計畫之一,經多年籌劃、推動及一再陳情、建議政府早日完成原有斗六大圳灌溉水源送水渠道計畫,以改善斗南鎮、大埤鄉及嘉義縣大林鎮等灌區地表水源不足問題。

經多次審議,行政院農委會乃於2001核定「斗六大圳幹線續建工程計畫」,並分6年(2002年~2007年)依計畫時程執行,總經費約17億元,由農委會分年編列工程預算補助,並由雲林農田水利會自籌2億元用地費辦理。

「斗六大圳幹線續建工程計畫」可說是夢想的延伸!經雲林農田水利會上下一心,終於完成了「斗六大圳幹線續建工程計畫」。

關鍵字:雲林 農田水利會 斗六大圳 通水 圳頭祭 孕育 大斗六灌區 公頃 良田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