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清華大學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主任傅麗玉負責承辦的「107學年度原住民族文化科教獎--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日前(5/31)在清華大學舉行視訊評審。(圖/記者羅大祐攝)


【亞太新聞網/地方中心/新竹報導】

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清華大學承辦的第10屆「原住民族文化科教獎-原住民雲端科展」將於7月27日在高雄市立美術館演講廳舉行。清華大學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傅麗玉主任表示,10年來,「原住民族雲端科展」在整體族群數、件數與人數呈現上升趨勢,主題方面更呈現多樣化及深入的趨勢。這項科展透過網路,讓原住民孩子了解雲端世界無遠弗屆,並以文化為主題進行科學的探究與實作,孩子們在探討部落的科學文化中,與耆老學習自己的族群傳統自然智慧,與西方科學對等對話。

第10屆「原住民族文化科教獎-原住民雲端科展」通過構想書審查的參賽隊伍有55隊,參賽師生人數共計326人,最後進入視訊評審的隊伍,國小組26件、國中組22件,共計48個團隊,最後得獎團隊總計20隊。構想書審查3位、線上評審37位(文化評審19位、科學評審18位) 、視訊評審31位(文化評審15位、科學評審16位) 、總評會議委員25位(文化評審12位、科學評審13位)、 影片評審3位與照片評審1位。歷屆累計參加族群數達16族,報名人數2496人,報名件數431件,得獎件數160件。


▲由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清華大學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主任傅麗玉負責承辦的「107學年度原住民族文化科教獎--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日前(5/31)在清華大學舉行視訊評審。(圖/記者羅大祐攝)

█小清華學生首次擔綱主持 萬山部落勇士舞、古調與鼻笛演奏展現生命力
邁入第10年的「原住民雲端科展」,今年的頒獎典禮比往年更活力四射,由國立屏北高中小清華原住民實驗教育班(小清華)應屆畢業生包括布農族的陳品諭與排灣族的張鈞彥,擔任第10屆頒獎典禮主持人,期望的是給得獎的原住民孩子另一個楷模,「只要努力,人人都有自己的舞台」。茂林萬山部落的年輕族人將以勇士舞為典禮活力開幕,萬山部落耆老唱古調及鼻笛演出,展現原住民族與大自然互動的生命力。

第10屆頒獎典禮將由高雄那瑪夏區布農族耆老翁博學先生帶領大家祈福,並特別邀請排灣族著作等身的屏東部落大學前校長拉夫琅斯.卡拉雲漾頒發國中組與國小組的銅熊獎,魯凱民族議會包基成代表出席頒發「國小組佳作」獎,勉勵師生要重視原住民族自然智慧的價值,努力學習原住民族傳統文化中的自然智慧。

█以原住民族文化為主體學文化做科學 全面擴及12年國教年段 
「原住民雲端科展」自2009年起至今已經10年,在華碩文教基金會與科技部的經費支持下,由國立清華大學傅麗玉教授開辦,2017年由原住民族委員會與科技部投入資源,2018年開始由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2014年由原住民族委員會推薦,通過教育部審查,列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免試入學超額比序-全國性競賽參考項目」。

「將科學教育融入文化學習中,而不是將文化融入到科學教育中!」傅麗玉主任指出,今(2019)年8月1日十二年國教課綱正式實施,教育部和原住民族委員會將一起投入資源,將「原住民族雲端科展」延伸到高中階段,讓原住民族高中生再進入專業訓練的大學階段前,有更多的機會,從本身的文化學習科學,全面具體落實12年國教自然科學領域的「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的精神。


▲由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清華大學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主任傅麗玉負責承辦的「107學年度原住民族文化科教獎--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日前(5/31)在清華大學舉行視訊評審。(圖/記者羅大祐攝)

█挑戰度最高的科展養成科技與文化的跨域能力 培育自然科學核心素養
原住民雲端科展可算是目前國內挑戰度最高的科學展覽,得獎的機率不高、要求很嚴謹。歷屆無論是否在雲端科展得獎的團隊,不但繼續走向縣市科學展覽,更勇於挑戰國際性科展。傅麗玉主任指出,「原住民族雲端科展」的參與,讓中小學生經驗12年國教「自然科學領域」的「探究與實作」學習方法,與部落文化生活的連結,培養科學素養。透過網路的應用參與科展,能連貫統整新興科技,整個科展專題的研究過程有助於培養科學本質的認識與態度。

「原住民族雲端科展從部落出發,原住民族傳統自然智慧是原住民族孩子邁向世界的基石,原住民族就是天生的科學家。」傅麗玉主任表示,「原住民雲端科展」多樣化的獎項在於培育科技與文化的跨域關鍵能力,獎項除了一般科展必要求的研究報告之外,各團隊在研究過程中,需定期登入活動之線上平台撰寫「研究日誌」,以照片、影片、書面報告等方式呈現研究歷程與結果,並記錄研究過程所發現的現象、困難、解決方法、心得等。視訊評審之前,數十位科學背景專家與各族耆老,已經先行在「飛鼠部落」(http://www.yabit.org.twhttp://飛鼠部落.台灣)之計畫活動專區網站上,仔細了解每一個隊伍的內容,並且對參賽資料進行評分,最後再利用網路的便利性進行視訊評審,由參賽小朋友透由網路,面對面進行口頭報告並接受問答。

傅麗玉教授表示,在科學研究的過程養成好的紀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具體紀錄研究成果外,更可以透過照片與影音的紀錄,說明研究的方法與成果,有助於具體表達科學研究成果。因此「原住民雲端科展」還設置「最佳研究照片獎」與「最佳研究歷程影片獎」,聘請專業的電影導演擔任評審。透過多樣化的獎項,培育原住民族科技與文化的跨域人才,也培育原住民族科學傳播人才。另外,更有獨一無二的「人氣獎」,是由參賽的隊伍彼此在「原住民雲端科展」的雲端平台進行互相評比,每一隊可投2隊最佳的作品,最後由票數最高者獲得「人氣獎」,透過「人氣獎」的互評,讓參賽團隊可互相觀摩,並養成思考判斷的能力。

█《原住民族教育法》納入「科學」 原住民族科學教育新展望
從人類宏觀的視野,科學教育是每個人的權利,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性別,任何人都有學習科學的權利。每一個人都應該有機會在自己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經驗基礎上,學習科學。每一個人都應該有機會從自己的文化觀點與生活價值基礎上,對科學貢獻觀點。如此,科學對人類的永續發展才有意義。新修訂的《原住民族教育法》第29條「各級政府對學前教育及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階段之學生,應提供學習原住民族語言、歷史、科學及文化之機會,並得依學校地區特性與資源,規劃原住民族知識課程及文化學習活動。」「原住民雲端科展」的價值與意義日益重要。


關鍵字: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107學年度原住民族文化科教獎 原住民族委員會 清華大學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 傅麗玉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