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秀燕市長頒發文學貢獻獎給王定國老師。(圖/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葉芳榕/臺中報導】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第八屆臺中文學獎」投稿踴躍,2個月期間收件數達1,100件,經激烈評審選出72件「文學創作獎」及1位「文學貢獻獎」得主,總計73個獎項創下臺中文學獎舉辦以來的最高紀錄。11/9在臺中文學館榕樹下木棧平臺舉辦頒獎典禮,臺中市長盧秀燕全程參與盛會並頒獎給得獎者,文化局長張大春、西區公所區長王瑞嘉、市政顧問楊辰文和李年生、文學貢獻獎得主王定國、藝術家謝里法、趙宗冠、吳伊凡、評審委員劉克襄、方耀乾、甘耀明、石德華、陳書梅,作家應鳳凰、亞媺、吳訓儀、黃海、蘇紹連、蔡秀英、江昀等暨多位文學創作獎得主、謝明源議員特助及在地里長皆盛情出席,現場也有許多愛好文學的民眾一起見證臺中文學的光榮時刻。


▲開場表演忠孝國小弦樂團。(圖/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頒獎典禮特別邀請臺中文學館的好鄰居-臺中市忠孝國民小學弦樂團表演,弦樂團於106年成軍,旋即獲得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優等獎,30位學生帶來動人優美的弦樂,使文學與音樂的交融,為頒獎典禮揭開序幕。

市長盧秀燕致詞時表示,臺中文學獎從前市長胡志強時代開始舉辦,至今歷經第三任市長,市府承先啟後也越來越重視這個大獎,今年的評審過程,邀請58位文學界的專家學者擔任委員,更擴大舉辦「青少年閱讀心得」類組,鼓勵青少年深度閱讀和創作。盧市長更表示,文學可以看出一個城市和一個國家的高度、寬度和深度,期許臺中文學發展得更好。


▲盧秀燕市長致詞。(圖/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盧市長親自頒發文學貢獻獎,肯定王定國老師文學創作生涯的貢獻。王老師致詞時表示,自己12歲時來到臺中,16歲時開始拼命寫作,但常常在埋首創作時,聽到郵差把退稿的信件丟進鐵皮信箱的聲音。後來轉而從商,生活安定了精神卻很空虛,2013年決心重返文壇,更在今年八月出版最新短篇小說集《神來的時候》,獲得文學界的一致好評。他笑稱自己是「現實與理想之間的擺渡者」,堅持安靜的寫作初衷,曾言「文學即是救贖」,還沒從建築業退休的他,常在夜深人靜時開始創作,用寫作把天色寫亮。心無旁鶩的創作及低調態度,將生命理想浸淫其中,令人敬佩。這也是臺中文學貢獻獎首度由小說家獲獎,顯現出臺中文學獎鼓勵多元創作的核心精神,別具意義。


▲市長、得獎者與貴賓合影。(圖/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文化局長張大春表示,今年臺中文學獎以「文學,中途下車─山海屯城文字風景」為主題,展現臺中幅員遼闊、族群多元、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風貌與人文精神。得獎作品書寫題材多樣,得獎者的背景除了專業寫作者外,也有當過漁工的醫師、教師、學生及公務員等,相當能呼應今年主題,顯示臺中文學獎鼓勵所有民眾投入創作的成果斐然,並展現出包容多元題材的風貌。

小說類第一名由沈台訓〈鬼的體味〉奪下,此篇正是以作者自己從事過翻譯工作的經驗,作為創作題材,內文是一位編輯去看死者的過程,透過譯者和鬼的相處,呈現人生的荒謬情狀,筆法活潑,匠心獨具有創意。



▲母語詩類臺語組第一名得主曾元耀現場朗誦得獎文章。(圖/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曾元耀先生為本屆雙料得主之一,分別榮獲「新詩類」及「母語詩類臺語組」第一名殊榮,曾先生目前在高雄鳳山信元診所擔任醫師,早期曾從事漁工,特殊的人生經歷,也替他在日後創作添增不少養分。新詩類作品〈南寮古道的手作工法〉為描述臺中南寮古道的歷史,全詩六段,描繪古道在手作工法下呈現的風貌,以及沿途所見先民曾經建立家園的艱辛,想像力豐富、語言純熟、節奏輕快,令人印象深刻;另一得獎作品臺語詩〈我是遊民〉,為早年從事漁貨搬運工,對於社會底層的生活心有戚戚焉,藉由此詩,書寫弱勢心聲,用調侃自我的方式來展現遊民的狀況,描寫的手法頗有趣味。頒獎典禮中,特別邀請母語詩類臺語組、客語組第一名得主曾元耀與徐碧美現場朗誦得獎作品,用溫暖聲音,讓觀眾體驗母語韻律之美。曾元耀表示,他五十幾歲才開始創作,深覺「人生七十才開始」,今天也是第一次在眾人面前發表自己的臺語詩創作,十分感動。

另兩位雙料得主為獲得「小說類」第二名及「新詩類」佳作的陳育律與拿下高中職組「青少年散文類」與「青少年閱讀心得類」佳作的鐘婉菱。今年新增設的「青少年閱讀心得類」,為了鼓勵學子透過閱讀,進而深度思考,在得獎作品中,可看見學生閱讀種類之多元,高中職組第一名林可鈞更是挑選《台灣新文學史》作為書寫題材,積極探索臺灣歷史與文學的志向難能可貴,文字水準亦令評審委員大感驚艷。


▲市長與青少年閱讀心得類高中職組合影。(圖/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關鍵字:第八屆臺中文學獎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臺中文學獎 王定國 曾元耀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