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俊夫台中/黎明新村報導

搶救水危機,經濟部水利署說,高雄需要穩定可調控的蓄水設施。

搶救沒水之苦,擺脫「看天喝水」的宿命,水利署表示,南區水資源局正在建構多元供水機制以及一個穩定且可調控的蓄水設施,如此才能降低高雄缺水風險。

最近這幾天的颱風過境和梅雨季節午後及時雨,讓桃園和高雄稍微解渴,暫停「供5停2」三階限水措施,意思是,桃園用水寬鬆了12天,但是,同樣有及時雨的高雄,則只是寬鬆6天,為何高雄限水時間,比桃園足足多了一倍?南水局分析認為,主要高雄喝的是川流水,老天下多少雨,喝多少,沒用到的雨水,就流入大海;而擁有水庫的桃園地區,因有水庫蓄積了連日的雨水,因而,桃園至少已確定解渴12天,而高雄還浮動調整,周周看天喝水,這樣對高雄人很不公平。

水利署表示,高雄地區無大型蓄水設施,豐水期也只能任由高屏溪水奔流入海。雖然水公司已經在高屏堰下游,完成竹寮伏流水抽水工程;南區水資源局也在高屏堰上游完成伏流水模場,都可派上用場,但是,在氣候變遷影響下,除了用水管理之外,高雄地區必須認真思考以「多元」的方法,降低缺水風險。

不可諱言的,高屏大湖也是其中選項之一,因為高屏溪伏流水在枯水期,河川流量降低時,可抽取量也大幅減低,一樣不敷供水,水利署強調,高雄真的需要有一個穩定,且可調控的蓄水設施。

高雄地區民生用水每天大約124萬噸,95%以上靠高屏溪川流水和地下、伏流水供應。高屏溪對高雄而言,等同於桃園的石門水庫,有所不同的是,石門水庫可蓄水備用,高屏溪水川流入海,不停留。

高雄地區因為沒有大型蓄水設施,豐水期雨量無法蓄存調節,只要枯水期降雨量不足,經常造成供水緊張。

穩定高雄地區供水,水利署陸續提出開源措施,包括推動節約用水、自來水減漏、用水查核、再生水以及海淡水等多元策略,南水局還完成高屏溪伏流水模場的建置,就是希望高雄的民生、農業及工業發展能長治久安。

拿這個月1號來說,歷年這一天的平均值是每秒30立方公尺,而遇上67年大旱的今年,高屏溪攔河堰當天的流量是每秒8.3立方公尺,僅剩平均流量的四分之一,創下15年來新低。

水利署以無人飛機空拍高屏溪上游、中游、下游曹公圳、高屏溪攔河堰看來,各個河段水位乾涸見底,河床裸露,驚見無水、枯枯的高屏溪。

透過空拍和實地走訪高屏溪攔河堰、伏流水寬口井,讓各界瞭解取水情況,以及未來高雄面臨的缺水危機和挑戰。

 

關鍵字:搶救水危機 水利署 高雄需蓄水設施 亞太新聞網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