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團隊成員,右至左:中興大學生科學院講座教授、多倫多大學教授羅伯賴茲(Robert_Reisz)院士、黃大一客座教授、陳全木院長。(圖/興大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蕭任峰/台中報導】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院講座教授、多倫多大學密西沙加校區教授羅伯賴茲(Robert Reisz)院士、黃大一客座教授、陳全木院長與加拿大、中國大陸、德國合作的跨國團隊,分析侏羅紀早期祿豐龍胚胎牙齒,比較從胚胎、孵化破殼到成體恐龍的牙齒發育,發現蜥腳類恐龍演化過程中存在返祖現象。研究成果於今(2020)年5月7日發表於國際知名雜誌《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祿豐龍胚胎牙齒更像梁龍的成龍,勝於牠自己的成龍。(圖/興大提供)

2003年受聘於中興大學生科院基因體暨生物資訊研究所的黃大一客座教授在中國恐龍的發源地雲南祿豐採集到恐龍胚胎化石,2009年經德國波昂大學鑑定此化石為距今1.95億年前,三疊紀晚期至侏羅紀早期的恐龍化石,是目前發現的三個侏羅紀恐龍胚胎中最早的一個,也是全球最古老的恐龍胚胎實體化石。2013年研究團隊在恐龍胚胎骨床發現有機殘留物,首創「恐龍胚胎學」,刊登《自然》雜誌封面,今年再度發表重大成果。

祿豐龍為大型長頸蜥腳類恐龍的早期遠親,由吉林⼤學唐敖慶講座教授和中興⼤學客座教授黃大一所發現的早期蜥腳類恐龍胚胎頜骨,保存非常良好,同時有好幾個頜骨裡還保存著牙齒。研究團隊由多倫多大學密西沙加校區戴安史考特(Diane Scott)進行化石清理,加拿大卡爾頓大學希拉里馬丁教授(Hillary Maddin)進行電腦斷層掃描,並由多倫多大學密西沙加校區博士生亞倫勒布朗(Aaron LeBlanc)切片,結果發現此種早期恐龍胚胎中,存在著還在發育中、未長出牙床的好幾代牙齒。


▲羅伯賴茲(Robert_Reisz)院士採集化石情況。(圖/興大提供)

羅伯賴茲院士表示,「在化石紀錄中,胚胎牙齒非常稀少,但是它們是探討脊椎動物發育演化的關鍵要素;這些獨特的化石,讓我們首次能比較同一種恐龍從胚胎發育期、到孵化破殼的幼體期、到成體恐龍的一系列牙齒發育」。研究首次發現,在還沒破殼的胚胎中,牙齒的發育很快,在頜骨裡面的每個牙齒位置,同時有好幾代的牙齒共同存在,研究團隊們起先並沒預料到會有這種情況,因為祿豐龍幼體和成體階段的牙齒發育和胚胎時期不同,祿豐龍胚胎牙齒類似於梁龍(侏羅紀末期)和泰坦龍(白堊紀)的成體恐龍牙齒,勝於它自己的成體恐龍。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院講座教授、多倫多大學密西沙加校區教授羅伯賴茲(Robert_Reisz)院士,在興大授課情況。(圖/興大提供)

團隊對此項發現非常興奮,「蜥腳類恐龍的演化很令人著迷,因為牠們在地球生物演化的恐龍時代中,是一群從大型到超龐大體型的恐龍,藉由數次的演化,長出複雜的齒列來消化所吃的堅韌植物。」

此項發現讓團隊提出:體型龐大的植食性蜥腳類恐龍,其複雜齒列和鉛筆狀的成體恐龍牙齒,很可能來自返祖現象。黃大一教授說明,返祖現象是指包括同一代生物在成年時保存著胚胎期間的特性,也包括後代子孫出現老祖宗的某些特性,在此項研究中,祿豐龍在胚胎階段(還沒破殼吃到外界食物),就已經換了幾次牙齒,這種現象,在後期的蜥腳類恐龍又出現了,返回老祖宗的發育現象。顯示返祖現象在陸地上活得最長久、又是最大蜥腳類恐龍的演化過程為共同情況。論文網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6045-7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