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立聯合醫院院長張宏泰、特聘高醫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謝依蒨、企劃室主任鄭生芳合影。(圖/聯合醫院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鍾尚軒/高雄報導】

連續假期民眾紛紛展開「報復性旅遊」計畫,當心熬夜、大啖美食導致急性疾病發作!一名30多歲已婚婦女,解便時常受痔瘡困擾,連假期間,又因生活作息不正常、便祕,使病情加劇,出力解便產生脫肛,痔瘡脫出無法縮回之症狀。接著該名婦女又與友人相約登山,揮汗攀登一整天,極度勞累的情況下造成痔瘡急性發作,痔瘡組織水腫使她坐立難安,更因嚴重到無法將痔瘡推回至肛門內,才趕緊返家就醫。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特聘高醫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謝依蒨簡報說明。(圖/聯合醫院提供)

工作壓力大、長期久坐久站、經常性便祕或腹瀉、習慣性出力排便等都屬形成痔瘡的高危險群,其中女性因辛苦懷胎,造成骨盆腔靜脈壓力增加也是危險因子之一,不得輕忽。高雄市立聯合醫院特聘高醫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謝依蒨表示:「長期受肛門痔瘡所苦,不願就醫者,尤以女性為多。門診中經常見到女性患者,因羞於啟齒或是不敢請男醫師看診,等到症狀嚴重到解便時,發現馬桶一攤鮮血或嚴重疼痛到難以入眠才來求診。」


▲張宏泰院長蒞臨指導。(圖/聯合醫院提供)

其實痔瘡是人體正常的組織,由肛門口附近的結締組織與血管叢組合而成,肩負了控制排便預防失禁的重要功能。然而,隨著人們生活環境因素影響,使得原本正常的人體組織漸漸鬆弛、膨大、甚至脫出肛門口,形成所謂的「痔瘡」。依照發生位置的不同,痔瘡可區分為內痣、外痣及內外都有的混合痣。不同位置的痔瘡會造成不一樣的症狀表現。如:內痔最常出現的症狀是解便後發現鮮紅色的出血,此種出血通常僅侷限於排便與衛生紙擦拭時,並不會在滴滴答答的落入馬桶中或是沾染到內褲,因此也容易被輕忽。而外痣常伴隨明顯的疼痛,令人坐立難安,若不幸產生了血栓,會在肛門外圍形成顏色偏紫色的痔瘡腫塊,此時所引發的不適可能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臨床上,多數人常因害怕檢查及治療的疼痛而不敢就醫,隨著醫療與科技的進步,目前痔瘡的治療選擇非常多元,大幅降低了痔瘡治療的疼痛程度。傳統痔瘡切除術最令人卻步的術後疼痛及傷口照護問題,已有許多新式的器械如超音波刀、組織凝集刀、雙極冷凝刀及傷口癒合噴霧等,在實證醫學上證實可大幅減少術後疼痛、出血較少、傷口小、癒合快等優勢。建議有症狀時不要害怕,盡早就醫,由醫師給予適切之治療建議。

關鍵字:張宏泰院長 痔瘡 連續假期 報復性旅遊 大腸直腸外科 醫師謝依蒨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