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45年創立「萬利造船廠」,如今經營者已傳承至第五代。(翻攝自謝慧萍臉書)


記者蔣彤雲/新竹報導

民國45年謝萬梓創立「萬利造船廠」,如今經營者已傳承至第五代,經營模式從第一、第二代打造的無動力舢舨,第三代謝萬梓遠赴基隆向當地造船師傅學習製作動力漁船,如今因配合經濟部禁止砍伐木材政策,採用玻璃纖維材質造船,謝慧萍回憶自懂事以來,造漁船是家族企業,覺得自己離不開大海,是大海的孩子,看著造船業從巔峰趨向沒落,她希望把屬於南寮的造船歷史紀錄下來,為新竹造船史留下紀錄。


▲謝慧萍希望把屬於南寮的造船歷史紀錄下來,為新竹造船史留下紀錄。(翻攝自謝慧萍臉書)

地球表面有十分之七是海洋,人類求生存求發展的經濟活動都和船和海洋有著密切的關係,台灣是典型的海島經濟環境,造船工業在台灣經濟發展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謝慧萍說,記憶中父親謝進德跟著祖父謝萬梓造船,聽父親說,謝家第一代和第二代是做的是舢舨,沒有動力
,後來祖父謝萬梓和阿祖吵架離家出走,遠赴基隆向當地師傅學習動力船的製作技術,師傅們是在日據時期向日人學習而來的,學成後回到故鄉新竹,當時南寮東和造船廠因為經營者是外行,經營不善,看到祖父謝萬梓老實可靠,放心的把工廠交給他,祖父接手後成立了萬利造船廠。

謝慧萍說,父親謝進德喜歡讀書,小學畢業時祖父就叫父親來工廠學造船,但是父親堅持初中畢業之後才去工廠,記得小時候,祖父每次回家全身都很髒,待父親自己深入其中,才知道造船是一門很難的技術,沒有3、5年很難學到其中皮毛,從學徒到師傅至少是3、5年起跳,快的人3、5年學成,也有人30年都無法出師,出師之後師傅會給一個工具箱,意思是今後得靠自己的能力去掙錢,一天工資多少,全憑個人的能力。

父親謝進德開始在家族造船廠裡上工,雖是老闆的兒子,一樣要打螺絲、鎖螺絲,經常是最晚下班最晚離開工廠的人,當時造船都用人工,木頭用扛的,再高的地方也是用身體頂上去扛上去,因此造船是很費力也很辛苦的活兒,所以造船師傅待遇優渥,當時建築工人工資平均一天15元,造船師傅工資是建築工人的兩倍,不過造船師傅手腳身體常不慎被釘子插入,是很辛苦的工作。

造船木材均取自羅東檜木,要打造一艘好的漁船木材選購很重要,有些木頭外表看起來好端端的,剖開後發現裡面是壞的,所以要會看也要懂木材,這些都是經驗談,謝進德經常到山上親自挑選木材,再把大木頭用卡車載回來,以前沒有吊車也沒有工具,都是人工一塊塊搬下來,造船從設計打圖再施工,他都親力親為。

打圖很複雜分為側面、平面、和斷面,要一格一格,一尺一尺的量,再一尺一尺的結合起來,每一尺就需要一根肋骨,肋骨彎曲的部分不能有任何誤差,這是船頭最困難的部分。

所有的木頭裁好裝上去之前都要在蒸斗上面蒸五、六個小時,以前為了蒸木板常常半夜起來生火,第二天一開工就要裝上去,這時候動作要快,3、4個人同時做,要彎到需要彎的弧度,動作要快,木板拗下去時還不能立刻打螺絲,因為鑽孔後會裂開,必須等到冷卻之後才能打螺絲,每當打造完成一艘船,聽到船主誇讚真厲害,這時候很有成就感。

早期漁船設計均採四角形,沒有弧度,為了增加漁獲載重量,謝進德將漁船採曲線型設計,船的噸數也由25噸、30噸、增加至45噸,那時候工廠無論造船技術或營業額都處於巔峰時期,風光了很長一段時日。

因為經濟部認為森林砍伐嚴重,禁止砍伐木材,造船廠開始採用玻璃纖維材質造船,玻璃纖維輕巧又耐久,打造速度快,只要模型做好組合起來就完成了一艘船,現在一個月就可以打造出一艘船,造船手續非常簡單,一些粗工就可以做了,說起來無需太大的功夫。

民國85年,漁業景氣開始走下坡,漁船需求量少了,很多人欲承租造船廠原址,但是他們的條件是要把造船廠拆掉,謝慧萍說,船廠不只是謝家的根也是新竹造船史的根,怎麼可以拆掉呢,她一心想要保留這個造船廠,那些曾經在工廠裡奮鬥的造船師傅,應該給老師傅們一個交代,要為南寮甚至新竹的造船史有個交代,要把所有曾經有過的造船歷史記錄下來。

歷史會改變,人會改變,但是歷史如果不紀錄下來,有一天將不再有人記起新竹曾經有過輝煌的造船文化,謝慧萍不忍阿祖一手建立的造船廠,它的歷史逐漸消失,甚至被遺忘,集結了南寮地區熱心夥伴,成立「風動竹塹特色文化協會」,今年的「2021歡慶端午 新竹市端午節龍舟競賽」活動中,將融入老造船廠悠久的發展史,讓市民與遊客了解南寮造船業曾經擁有的榮景。

關鍵字:萬利造船廠 謝慧萍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