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日前舉辦研發成果年度發表,展現深厚研發能量。(圖╱臺中區農改場提供)


記者孔亮云╱台中報導

金虎滿福迎新春,回顧前瞻展新局!去(110)年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發成果相當豐碩,完成水稻、葡萄、甜椒、甜瓜及大豆共5項新品種命名,取得梨、番茄、豌豆及薏苡共4項植物品種權;提出植物裝盆機等3項專利,取得紫錐花及丹蔘萃取物用於製備抗病毒組合物之用途及製備方法1項專利;辦理複合式羽毛分解菌及其應用於羽毛水解與堆肥製作技術及蘭花碎石介質分離處理機等23項技轉授權供國內農產業運用;供應作物種原推廣至農民生產達31,265公頃,提供免費服務農民土壤肥力分析與病蟲害診斷服務共2,507件,轄區產銷履歷推廣面積達12,225公頃。


▲臺中場持續研發高齡者適用之園藝療育植物模組與工具,同時設計園藝療育方案並培訓人才。(圖╱記者孔亮云攝)

此外,因應去年上半年遭遇半世紀以來大旱,召開25場次的抗旱說明會,積極指導轄區農民抗旱節水技術以減輕作物乾旱損失;儘管面臨新冠肺炎疫情,仍積極辦理中部果樹產業因應氣候變遷之調適與策略發展、國土生態綠網發展中部地方特色農業2項線上研討會以及首次線上的技術商機亮點發表暨媒合會。


▲臺中場去年首度在老人福利機構與綠色照顧站建立療育示範場域,積極推廣園藝療育幸福服務。(圖╱記者孔亮云攝)

最值得鼓勵肯定的是,臺中場研發同仁去年囊括包含國家農業科學獎、國家新創獎、十大傑出農業專家等10個獎項,共有17位同仁獲得表揚。辛勤耕耘所獲佳績,最讓民眾讚嘆的有兩項,一是臺中場長期投入功能性微生物的研發與產業應用,篩選微生物應用於稻草分解、羽毛處理、生物性堆肥、廚餘堆肥及有機液肥等量產技術與製作方法,將稻桿、稻殼、米糠、粕類、蔗渣、廢棄菇包、禽類羽毛及動物糞便等農業副產品,轉化為農業生產系統可循環再利用的養分來源或雞舍墊料,期達到農業副產品循環加值的效果。


▲為促進農業轉型,臺中場積極布局智慧農業於農作生產應用,並開發蔬菜光譜影像智能化栽培管理技術,以生產偵監及精準管理,提供生長及採收決策。(圖╱記者孔亮云攝)

李紅曦場長說明,3年來,臺中場辦理這類成果技術移轉授權17件,授權業者計22家與30件上市產品,授權金合計逾460萬餘元,積極落實研發成果產業化,強化資源減量、減碳及加值再利用的循環農業。李場長表示,在微生物應用於農業副產品循環加值再利用的成果,剛在去年底得到第二屆國家農業科學獎的肯定,獲頒環境永續組的優選團隊,當然獲獎只是一個里程,臺中場將在既有的基礎上,持續將微生物的功能發揮到極致,全力為臺灣農業的環境永續、淨零碳排貢獻心力。


▲臺中場去年研發成果相當豐碩,完成水稻、葡萄、甜椒、甜瓜及大豆共5項新品種命名,取得梨、番茄、豌豆及薏苡共4項植物品種權。(圖╱記者孔亮云攝)

二是隨著臺灣人口老化與醫療科技的進步,讓高齡族群維持健康與延緩老化的議題愈來愈受到關注。臺中場研究證實,園藝療育具促進人體生理、心理、社交及認知等各種效益,並協助服務對象達到特定目標如復健效果的方法。臺中場持續研發高齡者適用之園藝療育植物模組與工具,同時設計園藝療育方案並培訓人才,去年首度在老人福利機構與綠色照顧站建立療育示範場域,積極推廣園藝療育幸福服務。

李紅曦場長也說明,去年在園藝療育研發與輔導成果,包含:(1)選拔合適中部地區具感官與懷舊體驗及多年生與適地性的植物80種,建立栽培管理與運用資訊,估算可減少機構或業者維護管理療育庭園60%的勞力支出,減少120%採購花卉材料成本,並在豐原區田園安養中心示範推動;(2)開發老幼共戲沙桌,引進及修改附爪工作手套等園藝活動輔助工具17種,讓高齡者更容易操作園藝活動;(3)設計合適性的園藝療育活動方案11款,並利用評估工具驗證生理心理的健康效益。臺中場後續仍將持續園藝療育技術對接於長照機構與社會福利機構,號召更多社服機構與綠色照顧站經營者投入,讓農業可以提供及創造多元而幸福的服務。

關鍵字:農業 創新 智慧 長照 循環 臺中農改場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