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大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蘇旻昱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病童骨髓有大量不成熟芽細胞。(圖/蔡明智翻攝)


記者蔡明智/台中報導

兒童癌症是造成兒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每年台灣約有500位兒童確診癌症,發生率約為每十萬名兒童中有12.9人。六歲的小美(化名)因多日高燒不退,淋巴結腫大,就醫檢查後確診為急性淋巴型白血病。小美先接受標準化學治療,追蹤過程中發現仍有微量的殘存癌細胞。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蘇旻昱使用免疫療法,經由點滴注入標靶藥物百利妥(Blinatumomab, Blincyto),讓原本懼怕打針的小美沒有出現抗拒治療的情緒,在完成兩個療程後已測量不到癌細胞,目前追蹤情況良好並接續進行化學治療。


▲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蘇旻昱表示,免疫療法能幫助急性淋巴型白血病得到更好的控制。(圖/蔡明智翻攝)

急性淋巴型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兒童最常見的惡性疾病,致病機轉尚不清楚,已知因素有先天染色體異常、大量暴露輻射線或化學毒物,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增加罹病機率。由於血液中不成熟的芽細胞在骨髓增生,影響正常的骨髓造血功能,最常觀察到的臨床症狀有臉色蒼白、不明出血、身上多處出血點或瘀斑、骨頭痛、不明原因發燒,必須經由抽血和骨髓檢查確診。

蘇旻昱表示,治療急性淋巴型白血病的方式有化學治療搭配脊髓腔內化學藥物注射,以控制及預防中樞神經系統被白血病細胞侵犯,療程約兩年半到三年,在台灣的五年存活率有90%以上,並非想像中的絕症。臨床上常見以造血幹細胞移植(骨髓移植)處理難以治療或治療後復發的白血病,近年還有免疫療法和細胞治療(如CAR-T)。

免疫療法的作用是讓病人體內的免疫細胞和癌細胞做連結,以驅使自體免疫細胞攻擊白血病細胞。針對治療後仍測得到微量殘存癌細胞的白血病,或特殊型別的白血病,例如:費城染色體陽性的白血病,會評估透過免疫藥物的使用,以達到更好的疾病控制,甚至有可能避免後續的造血幹細胞移植。

關鍵字:中國醫藥大學 兒童血液腫瘤科 蘇旻昱 急性淋巴型白血病 免疫療法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